53位多地名家作品匯聚香江  國際藝術交流展彌漫異域風情 精采紛呈

呂書練

在新冠疫情再度惡化威脅下,周末的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卻人氣正旺,香港國際藝術交流協會和香港張仃藝術基金會合辦、香港文聯等支持下的「國際藝術交流展2022」正在此拉開序幕,共展出來自俄羅斯、以及兩岸四地53位藝術家近百幅作品,包括中國畫、油畫、雕塑、版畫及裝置藝術等,題材多元,風格各異,彌漫一片異域風情、精采紛呈。展至本周五(9月9日)。

展場一角。(香港文聯網)

出席是次展覽的主禮嘉賓包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張國義、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香港文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馬逢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霍啟剛、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香港文匯書畫院院長張鑒、香港集古齋總經理兼香港聯合集團副總裁趙東曉,以及香港張仃藝術基金會理事長蔡研博。開幕典禮由該交流協會主席兼策展人林天行主持,由馬逢國、霍啟剛、金耀基和張鑒致辭。

主禮嘉賓們和藝術家們合照。(香港文聯網)

林天行除了對各位主禮嘉賓、參展藝術家和參觀者親臨現場致謝外,還介紹了該會成立宗旨──1998年,有感香港回歸了,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同年成立了香港國際藝術交流協會,旨在將香港優秀藝術品推向世界,同時將世界各地最好的藝術作品引入香港。他特別向交流展學術顧問金耀基、薛永年、郭怡琮,以及學術主持張鑒、王魯湘致以敬意。

林天行主持開幕禮。

馬逢國首先對大會在疫情肆虐下成功舉辦大規模展覽表示謝意,他說,交流展不但為各地藝術家提供交流平台,也為民眾提供一場豐富的視覺盛宴。他接着以香港文聯會長身份介紹這個成立不到兩年的大型文藝組織,指香港文聯旨在團結香港藝術家,助他們發揮創意,並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給予香港新的定位和使命,為香港文藝界打造美好的前景,同時為香港與內地、香港與國際的文藝交流貢獻一分力,共同說好中國故事。

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致辭。(香港文聯網)

霍啟剛則欣賞展覽擴闊了廣大民眾的當代藝術視野,指這些多地藝術家作品猶如國際文化盛宴,有助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他說,香港有很多具國際視野的藝術家、策展人,以及專業的服務配套等軟實力,希望在疫情過後舉辦更多類似活動。霍啟剛相信,文化藝術是連接人心的紐帶,尤其在國際間因意識形態而不斷變動的今日,文化藝術絕對是最好的溝通語言,可以拉近人心,促進文明互鑒。

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致辭。

年逾八旬的金耀基教授一開場就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聚會」,他深明在疫情下舉辦大型國際性藝術展不容易,尤其高興看到很多傑出的內地藝術家參展,自己也從展覽中看到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文化中心的潛力。他說,香港在過去25年已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乃經濟全球化中的一個亮點;在一國兩制下,今後的25年也有望打造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金耀基教授致辭。(香港文聯網)

身為社會學家的金教授指出,文化一定包含「真、善、美」三點,如果說科學能表達文化中真的一面,那麼,藝術則最能表現文化中美的東西。他認為文化交流是可以突破國與國之間的隔閡的,那也是美與美的交流,届時,香港就會是一個美的城市。

展覽現場一角。(香港文聯網)

除了有21位香港藝術家參展外,也有20位來自北京,其他則來自聖彼得堡、浙江、重慶、台灣、澳門等地,反映一定的國際性;而且年齡跨度頗大,有40後、50後、60後、70後和80後,既有享譽國際的資深藝術家,也有正在崛起的藝壇新銳,這些文化背景各異和走過不同人生歷程的藝術家的作品都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文化烙印,不但豐富自己,更豐富了整個展覽會。

右起林天行、楊潤雄和霍啟剛仔細欣賞俄羅斯藝術家迪米特里‧德古諾夫的蛋彩布本《龍蝦共嬉》。

開幕當日的傍晚時分,展場人頭湧湧,除了參展藝術家們親自到場分享創作初心外,一些趕不及參展或沒有參展的著名藝術家如沈平、王秋童、劉小康,以及香港藝術館館長余俏等也專門來觀摩。由於參展作品從題材到風格都別具一格,且予人耳目一新,筆者會在稍後的下篇報道中,圖文並茂地跟讀者分享部分畫作。

各藝術界人士都前來捧場,左起:劉小康、余俏、趙東曉(右二)在藝術家李尤猛(中)作品前合影。(香港文聯網)
吳志華(右)和林天行在其作品前合影。    
香港旅法畫家林鳴崗和他的油彩布本《維港雨後》。(香港文聯網)
香港藝術家謝克及其高鉻鋼雕塑作品《致愛》(2015年)。(香港文聯網)
廖井梅和她的油彩布本《暮色》(左)和《餘暉》。(香港文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