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台——中國獨有的絕美古建築

好戲開場,台上一亮嗓,台下一片吆喝;台上鑼鼓喧天,台下掌聲如雷。台上有世間的悲歡離合,台下有百姓心中的酸甜苦辣,戲裡還有說不完的歷史故事和人情味兒。

戲曲是從古至今,上至朝廷官員下至廣大百姓都非常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而展現戲曲的戲台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場合。

過去在皇宮內、王府內有戲台,在廣大農村,更是「有村必有廟,有廟必有台」。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村裡建戲台的講究,因為百姓們覺得戲台正對着廟或佛龕,唱大戲是唱給仙人和佛祖聽的,凡人只有「蹭聽」的份兒。

現在,保留至今的古戲台遍佈中國各地。現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戲台實物創建於金代,位於山西省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該戲台台基右下有石刻銘文:「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即西元1183年,證實了這座古戲台的「年齡」。而且,據《中國戲曲文物志》粗略統計,全國現存可查的古戲台有兩萬餘座,其中以山西為最。

山西省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的金代戲台

戲台,又叫戲樓,最早是單開間亭子的形式,可以四面觀看。後來,戲台的後牆被堵上,由四面觀變成了三面觀,以利用牆面的反射,有效地擴大聲音。這種形式在古戲台的演變中持續了很長時間。

大約到了明成化年間,三面觀戲台又變為一面觀,檯面開間更複雜寬闊,一般為3間,大的有5間,戲台變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的演員演出,也有利於化妝換裝,同時鼓樂分開,前後場之別,觀戲的效果也更好。同時,戲台的屋頂還出現了重簷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等形制。

另外還有「新」戲台式樣——過路戲台:建在道路上,樓上為檯面,樓下中間有路通過,演出時街道就成為了觀看用的廣場。山門戲台:戲台橫跨廟宇的山門,人們進入廟門時要從戲台下穿過,行走演出互不影響,省地方,經濟又實用。

安徽亳州大關帝廟內的花戲樓,是康熙十五年(1676)建造,與大關帝廟山門連為一體,戲台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狀,簷下彩雕密集,屋面琉璃鋪飾,裝點得十分絢麗。

另外還有一點,古代的戲台可沒有現代的擴音設備,但古代工匠自有辦法,各種的擴音設計智慧超出你的想像。工匠們以在戲台下放置甕、缸,牆上設洞等方式使聲音傳播得更為洪亮雄渾,這些措施通稱為台下空腔、台底空腔等。還有頂部的藻井設計,在戲台的設計中也能夠將人聲聚攏在上,又反射到各個方向,聲音會變得更為圓潤洪亮。一般,老式的戲台天花板上往往都有藻井。

台下空腔、台底空腔

 

戲台頂部的藻井設計

到清代,戲樓還講究天井、地井相通,這樣的佈置不僅是一些特技劇情的需要。地井與地面形成的中空,還能夠更好地使聲音產生共鳴和共振。

而且,古戲台在多年的演變中也因地制宜,造型變化多樣,出現了宮廷戲樓、私宅府邸戲樓、神廟戲台、宗祠戲樓、會館戲樓等建築風格。

在北京,宮廷戲台是獨有的。故宮博物院內的暢音閣大戲樓是故宮戲樓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寕壽宮養性殿的東面,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建成。現存建築為嘉慶年間改建後的規制。

暢音閣由暢音閣(戲樓)、扮戲樓(後台)和閱是樓(觀眾席)三部分組成,風格高大壯觀、金碧輝煌,符合皇家的規制。對面的閱是樓分為上下兩層,是皇帝和後妃看戲的地方。東西北三面還都用兩層圈樓圍繞,宮女和大臣也可以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

頤和園內的德和樓是專為慈禧六十大壽而建的一座精緻的大戲樓,位於頤和園東宮門內宮殿區中。德和樓主體共有上下三層,分別為「福台」「祿台」「壽台」,象徵天、地、人。最下層的壽台下面有地下室,裡面有一口水井,供表演「飛龍噴水」「水漫金山」等有水的場面時用。德和樓後面有座頤樂殿,是慈禧看戲的地方,殿內有供慈禧看戲的專座。

在上海,豫園內也有一處古戲台。豫園最初屬於私人宅院,原主叫潘允端。這處宅院是他在幾畦菜田上特地打造的,設計和施工指導是明期的造園名家張南陽。

豫園內的戲台創建於19世紀末期,整體走向是坐南朝北,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戲台,檯面約有7米見方,左右都設有欄杆,台柱的高度有2米,在檯子正面看到有雕刻的雙龍戲珠、獅子等各類等圖案。

在山西,晉祠的水鏡台已有幾百年歷史,是現存較大的明清戲台。戲台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台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補建。前後台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台」橫匾。其上的「水鏡台」三個字為清乾隆翰林、書畫名家楊二酉所題。楊二酉是楊廷翰的侄兒。

水鏡台為了達到最美的音效,古代工巧匠們在檯子的四個角,埋了四對扣在一起的大水翁,唱戲聲和器樂聲通過真空大水翁的混合,再傳出,就有了身歷聲的效果。

在安徽,祁門餘慶堂古戲台。餘慶堂,建於清咸豐初年,是一座趙氏祠堂。祠堂戲台是神廟戲台的變體,出現較晚。

餘慶堂同其它宗祠一樣,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分是戲台,坐南朝北,對面是祖堂,過去在家族的重要節日安排演戲,兩廂是看戲的觀戲樓,與主戲台連成一體,建築工藝講究,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在江西,樂平市內所保留大量古代戲台,素有「中國古戲台博物館」之稱,現存的數量有412餘座。

樂平人民酷愛贛劇,村村建有戲台。逢年過節,各鄉村競相開台演戲,代代沿襲。而且古戲台在當地百姓看來,戲台可以鎮邪,在樂平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雲南,沙溪古鎮的魁閣戲台是沙溪的地標之一的古戲台,魁閣戲台坐落於興教寺對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後焚毀,清光緒四年(1878年)重建。

戲台背倚魁閣,為三層樓魁星閣帶戲台結構,前台後閣,結構獨特,飛簷疊角,有14個飛角,結構獨特,工藝精湛,簷下懸有「文光普照」橫匾。

等等。

再過些日子又將迎來國慶,去各地旅遊,古老的戲台,是不可錯過的景致。它們出自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樣式,更像是一座博物館,歷經千年風雨,演繹着中國戲曲發展的興衰沉浮。每當經過這裡,仿佛還能聽得到裡面傳出的悠揚戲曲,看到舞動的古典美,還有台下一代一代過往的聽眾。

來源:微信公眾號「東方文化雜誌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