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取材自大灣區生態 民族管弦樂《蒼龍引》首演

呂書練

「東方破曉/蒼龍飛渡伶丁洋/朝霞渲染/撫慰昔日零仃/寂靜古驛/告別百年滄桑……」隨着抑揚頓挫的朗讀聲落下,由分置於舞台不同位置、模擬橋樑的不同造型及象徵當代城市聲音景觀的吹打樂群及鼓樂相互呼應,由本港作曲家陳明志全新創作、香港中樂團演繹的《蒼龍引》音樂會上周五(11月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首演,並在柔和而超逸的古箏引奏下,把現場觀眾帶進奇妙的音聲境界。

《蒼龍引》音樂會演出全景。

《蒼龍引》屬於今年首次落地香港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九個項目之一,也為首闋以大灣區的地理環境及文化意蘊為依歸的民族管弦樂,誠如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閰惠昌在演出場刊中介紹,「蒼龍」乃古代橋樑的稱謂,代表對生命的盼望,「引」則為古琴樂曲體裁之一,帶有引領、延伸之意;「《蒼龍引》借助各式橋樑及其編織的網絡,從大灣區的發展出發,於文化上呼應國家的發展,同時引喻國家正以巨龍騰飛之姿,滿懷希望活力地邁向新境地。」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閰惠昌正指揮《蒼龍引》音樂會。

該管弦樂由《龍翔九天》、《水佑嶺南》、《龍在天涯》、《粵韻芳華》、《又見東風》、《至味灣區》及《巨龍騰飛》七個樂章組成,當中既有傳統性的民間音樂,也有能展現國際都會活力的現代節奏,並分別以廣東、潮汕、客家話,甚至外語的韻律,配合嶺南特色樂器領奏、獨奏、重奏等方式與樂隊合作,每闋樂曲猶如一段生命旅程或一幅民族畫卷。

第一樂章《龍翔九天》由雙面琴「風雷引」引奏。

在首個樂章《龍翔九天》中,作曲家以「314」(簡譜mi-do-fa)三音組成的音型和變奏,象徵由三座通航橋、一條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島及連接橋隧道組成的港珠澳大橋落成後,一小時生活圈的粵港澳大灣區亦告形成,在細微悠長的古琴引奏下,樂曲以恢宏的氣勢在音樂廳迴響。

接着的《水佑嶺南》反映自古擇水而居的嶺南人如何在水文化的孕育下生生不息,本曲以擅於展現「流水」音聲的古箏和特別研製的生態樂器「碧水吟」交替領奏,並以廣東民歌《落水天》為基調,在與樂隊的層層疊進中,呈現時代的變遷。在樂池後方則有人在活水裝置「上善若水」撥弄着,造成人與水、光交互的效果,人們的耳邊也傳來水流、水滴之聲。

第二樂章《水佑嶺南》中的古箏演奏。

第三樂章《龍在天涯》以敲擊樂帶頭,三位分別吹着管子、嗩吶和笙的樂手悠然走上台前,樂隊或停或奏,或以自由即興的方式配合特設的打擊樂音聲和律動,表達對廣東在地龍文化的傳承。而粵劇名伶阮兆輝登場說唱的南音則構成《粵韻芳華》樂章主調,由椰胡領奏,並以蕭、琵琶、鋼絲箏、木魚等配合,再輔以樂池後面的生態聲光交互裝置「涓滴」,模擬智者在亭園中講述着來自灣區的聲音故事,以及對灣區變化的感悟。

第三樂章《龍在天涯》中,三位樂手分別吹着(左起)嗩吶、笙和管子。
粵劇名伶阮兆輝登台說唱南音(《粵韻芳華》)。

《又見東風》可說是令人印象較深刻的樂章,由鑼鼓帶頭的鏘鏘聲,把人引入四大國粹之一麻將的現場,也是嶺南人常見的娛樂活動,「筒、索、萬」則是麻將枱上不可忽視的字符。本樂曲共分四大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樂器成為「筒子」(手碟)、「索子」(尺八簫)和「萬子」(打擊樂)的標誌音聲,最終與樂隊「交響」。樂池後方設有生態聲光交互裝置「靈光點點」,並通過手碟綿密的音聲豐潤大地,讓民眾的智慧「發光發亮」。在曲末,全體樂手拿着器具有節奏地敲打,構成獨特的樂音,在樂池中迴響。

《又見東風》中的生態聲光交互裝置「靈光點點」(後面)。

說到最能凝聚灣區各地民心的,莫過於粵式美食,這正是《至味灣區》樂章主題。但如何以音符來體現佳餚的色、香、味、形呢?在音樂家腦中,做菜和作曲乃至演奏一脈相承,除了原始材料,還有廚師們展示的刀工、控制的火候。於是,在中樂團三弦首席趙太生一番獨白後,廚具的碰擊聲與樂隊的和應,加上可隨音樂舞動的動態裝置「鮮動味蕾」,構成了一闋只可耳聽、未能品味的「美食交響樂」。

演出現場擺放的動態裝置「鮮動味蕾」(《至味灣區》樂章)。

正所謂「食過番尋味」,一種味道會讓我們記住一個地方,甚至會構成一個城市的符號,留住一種記憶,也促成一衣帶水的灣區各地互相依存,共建家園,並譜寫了《巨龍騰飛》進行曲。此曲以廣東音樂及鑼鼓曲牌的素材為基調,通過打擊樂群與樂隊的和應,以及不斷加速的節拍與變奏,呈現灣區生生不息的恢弘氣象。演出也至此結束。

《粵韻芳華》中的生態聲光交互裝置「涓滴」(後面)。

整場音樂會借鑑了聲音生態學的理念和音樂劇場的方式,除了氣勢磅礡的樂隊演奏外,還加插了詩歌朗誦、南音說唱和獨白,以及多段獨奏、引奏和重奏,加上置放於舞台各處的特色樂器/聲音裝置所形成的特效音聲,令人猶如置身於灣區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中,景象也於聆聽時在腦海中浮現。

有趣的是,創作者特別為獨奏、引奏的樂器賦予配合其音樂語境的名稱,比如,《龍翔九天》中的特色樂器雙面琴名為「風雷引」──那是一闋古琴曲名,而該樂器造型正源自古琴,卻以傳統的太極陰陽理念研製,正反兩面皆可彈奏,並附有燈帶,聲光可同步觸發,令音聲「可視化」。而那些造型別致的聲音裝置不但發出獨特的樂音,配以相關的舞台燈光背景,也令本為聽覺享受的音樂會現場增加了可觀性。

《水佑嶺南》中的活水裝置「上善若水」。

《蒼龍引》乃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廣東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陳明志創作。曾任中樂團駐團作曲兼助理指揮的他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主修並致力於研究、創作民族管弦樂,並長年在粵港兩地生活,見證了大灣區的變化和發展。其近期作品有管弦樂組曲《八桂情緣》、交響管樂套曲《非常珠三角‧大灣奏鳴曲》和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灣區情緣》等。

演出完畢,各人起立謝幕。

今年乃香港中樂團45周年誌慶,時值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排上議程,這闋以港珠澳大橋為「引子」、反映灣區人文環境的創新管弦樂來得正及時。尤其是樂團充分利用藝術科技,開發了一系列特色樂器和聲音裝置,新舊樂器在舞台上互相交融,構成這場令人耳目一新的民族音樂會,予人想像,也引人探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