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樂壇教父」顧嘉煇逝世  音樂旋律撫慰了幾代香港人心靈

雷詩琳

享有「香港樂壇教父」稱譽的著名音樂家、作曲家顧嘉煇前日(3日)在加拿大逝世,享年92歲。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踏足樂壇,顧嘉煇一生創作逾千首歌曲,包括膾炙人口的《獅子山下》、《世間始終你好》、《上海灘》等,以優美的旋律撫慰了幾代香港人的心靈。

祖籍江蘇蘇州的顧嘉煇1931年生於廣州,父親是顧淡明,母親是石穎文,自小喜愛繪畫。抗日戰爭爆發,顧嘉煇曾被母親送往澳門培正小學讀書,後再一家逃難至廣西。1948年,顧嘉煇隨家人移居香港,居住在九龍的木屋區;由於生活貧困,他沒有機會受到正規教育,因此萬分珍惜以後的學習機會。

顧家早年在港主要是靠姐姐顧媚出外唱歌賺錢以維持生計,其首本名曲就是在同名電影中為女主角林黛幕後代唱《不了情》。顧嘉煇在姐姐的影響下,開始對音樂產生興趣,在旁邊學習鋼琴,憑藉天賦的音樂才華和勤奮鑽研,很快掌握樂理規律、音階變化、演奏技巧,從而成為琴師,再受聘為夜總會樂隊領班,開展漫長的音樂歷程。

年輕時,有「小雲雀」之稱的顧媚(右)與弟弟顧嘉煇合照。(香港文匯網圖片)

1961年,他首次參加邵氏電影《不了情》的作曲比賽,創作了處女作《夢》,由陶秦填詞及顧媚於幕後代女主角林黛主唱,正式跨入電影音樂創作大門;他接着參與邵氏電影《血手印》、《明日之歌》的作曲工作,創作了多首電影歌曲,以凌波主唱的《郊道》最流行。

其後,獲美國波士頓柏克萊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獎助學金赴美攻讀音樂,學習傳統樂理知識,成為該校首位華裔學生,並獲邵逸夫資助生活費。學成返港後,他為邵氏及嘉禾兩大電影公司作曲、編曲、配樂,作品先後獲頒金馬獎最佳音樂及亞洲電影節最佳電影歌曲等獎項,聲名鵲起。

1968年,受蔡和平邀請,他加入當時啟播不久的香港無線電視(TVB),兼任歌唱選秀節目《聲寶之夜》評判及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現場伴奏乃至該電視台音樂總監(至1986年榮休),並開始創作電視劇主題曲;1974年為劇集《啼笑因緣》創作之同名主題曲,由仙杜拉主唱,全港熱賣,帶動了粵語流行曲熱潮,奠定粵語歌曲於本地樂壇的主流地位。

「香港音樂教父」顧嘉煇一生創作逾1200首歌曲。(香港文匯網圖片)

他一生共創作超過1200首歌曲,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其創作巔峰期,尤以電視劇集主題曲最膾炙人口。武俠劇集主題曲從七十年代的《書劍恩仇錄》、《倚天屠龍記》、《小李飛刀》,到八十年代的《兩忘煙水裡》、《忘盡心中情》、《情義兩心堅》,無不家傳戶曉;時裝劇集主題曲從七十年代的《狂潮》、《獅子山下》、《家變》、《網中人》,到八十年代的《上海灘》、《親情》、《心債》、《難為正邪定分界》,皆為人熟知。這些歌曲也分別由娛樂唱片及百代唱片等公司出版音樂專輯。

當年,他與麗的電視御用作曲人黎小田(已故)幾乎瓜分了香港電視劇歌曲創作的市場。所以,顧嘉煇與黎小田、創作歌手許冠傑被視為香港早期粵語流行曲的主要奠基者。

顧嘉煇和其名曲《上海灘》原唱者葉麗儀(左)。(香港中通社圖片)

期間,他於1981年再次到美國洛杉磯Dick Grove Music Workshop進修半年,學習商業化音樂,令事業更上一層樓。但九十年代起,他淡出樂壇,長居加拿大溫哥華,重投繪畫創作。

在香港藝文界,顧家一門三傑,除了他在音樂上有成就外,姐姐顧媚(本名「顧嘉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活躍的電影演員,後來華麗轉身,成為知名國畫家。弟弟顧嘉鏘也是一位畫家,顧嘉煇更自小立志當畫家,只是被音樂成就蓋過,幸在晚年重拾舊好。2006年10月,姐弟三人曾在香港大會堂舉行過聯合畫展《萬水千山總是情》。

在顧嘉煇數十年的音樂生涯中,作品廣為流傳,個人獲獎無數,主要大獎包括香港作曲及作詞家協會音樂成就大獎、香港電台之十大中文金曲最高榮譽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等。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終身成就獎」。

顧嘉煇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網站圖片)

為表彰他在音樂創作和研究方面的貢獻,多間大學頒發他榮譽學位,包括香港演藝學院榮譽博士(2011年)、香港教育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2014年)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2014年)。顧嘉煇並先後在1998年和2015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和金紫荊星章,以表揚他「為香港樂壇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及深遠的貢獻」。

顧嘉煇的逝世消息傳出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與無線電視主席許濤分別發表聲明致哀。楊潤雄表示:「顧嘉煇的作品歷久常新,多年來陪伴香港人成長,豐富了全球華人的生活。他的精神和筆下觸動人心的不朽香江樂曲將流傳後世,我們永遠懷念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