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高級訂製時裝:從歐洲宮廷服飾到博物館藝術藏品

呂書練

在K11 MUSEA看「The Love of Couture」高級訂製時裝展,人們在為一襲襲設計精巧、手工細緻、造型獨特的時裝作品驚嘆時,不妨也來了解一下這種源自法國宮廷服飾的精緻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功能性演變,以及在今日的作用。

在廣義上,「高級訂製時裝」這個中文名稱當然可以應用在任何按顧客訂製要求,以高級布料和高超工手而裁縫出來的衣飾,但在國際時裝界,這個詞卻是有特定含意的。它源自法文名稱Haute Couture,中文可簡稱為「高訂時裝」,以區別於一般人理解的「高級時裝」。

高訂時裝以手工精緻著稱。圖為在「The Love of Couture」上展出的韓國青年設計師Sohee Park作品上的動物刺繡。(香港文聯網)

今日一般人看的時裝秀或媒體報道的時裝潮流,主要指的是大量生產的「成衣時裝」或高級成衣(即法文Pret-a-Porter,英文Ready to Wear,簡稱RTW),設計師或品牌通常大約提早半年於每年的三月(秋冬裝)和九月(春夏裝)在巴黎、米蘭舉行,紐約和倫敦稍早(二月和八月),當然還有東京、北京、上海等,時裝買手和時尚媒體由此預知當年的秋冬和翌年的春夏潮流趨勢。

但高訂時裝卻屬於限量訂製的小眾精品,目前只有巴黎每年兩度的高訂時裝周(Haute Couture Week),分別在一月(春夏裝)和七月(秋冬裝)舉行,限3至4天。正如其名,這類時裝是指由客人量身訂做,以手工精細、質地名貴和獨一無二而成為穿者身份的象徵。由於限量加訂做,成本自然高昂,顧客非富則貴。

「黃金時裳」展品之一:Pierre Balmain於1950年設計的連衣裙及襯裙。(圖片由V&A博物館提供)

而且,為了令客戶滿意,每一件作品從預訂、量身、選料、修飾到製成品經過多道工序,每一個步驟皆如藝術品般精雕細琢,僅試穿就至少三次,顧客穿着時裝出席重大場合交際,猶如展示一座流動的雕塑品。

為了顯示獨一無二的創意,不可抄襲,每件亮相後的作品更自動有註冊商標,若有另一位顧客想做同一款衣服,必須徵得原穿者的同意,以避免名流們出現「撞衫」的尷尬。所以,時裝史家在介紹作品時,往往提及當年訂製和穿着它的顧客名字,因為設計師的心血是通過她們去呈現的。

二戰之後活躍的英國高訂時裝設計師Hardy Amies曾有這樣的解說:「走進時裝店的人是『買』套裝;到樓上店的人卻是『訂』套裝。在試身的時候,你可以對衣服的細節部位和配飾部份表達你的要求。整個過程中,設計師、裁縫師和顧客是一個和諧的合作團隊。」

「黃金時裳」展品之二:Cristóbal Balenciaga約1955年設計的絲質塔夫綢晚禮服。(圖片由(V&A博物館提供)

一般來說,高訂時裝被公認為法國的文化遺產,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十七世紀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廷藝術,當時的歐洲人在讚嘆凡爾賽宮建築的輝煌時,也欣賞皇帝着力打造的宮廷音樂和時尚。後來隨着輪船和蒸汽火車的出現,歐洲上層社會的貴婦們前來巴黎旅遊,就請當地裁縫(couturier)把她們看中的好看衣服依樣裁製。法國裁縫製作的女裝和衣飾非常受歡迎,巴黎也被推崇為歐洲時尚和文化中心。

隨着越來越多貴婦來訂製服飾,巴黎衍生出一類特定的裁縫couturier及與之相關的行業haute couture,也即高訂時裝。最初,couturier們接受私人客戶下訂單,並按其要求裁製服飾;由於客戶對款式、圖案、剪裁都有特定要求,通常還需要圖案技工和縫紉工協助。他們或受僱於一間專賣店,或以自僱形式工作。

「The Love of Couture」展品之一:Paul Poiret設計的1921/22秋冬茶會晚禮服,由Vern Lambert、Cecil Beaton Collection提供。(圖片由V&A博物館提供)

雖然這道工藝在法國的歷史淵源流長,並帶動歐洲精緻文化,但在今日獲公認為「高訂時裝之父」(Father of Haute Couture)的卻是一位英國人查理斯‧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這位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英國裁縫1858年到巴黎開設時裝屋(時裝設計工作室)House of Worth,以其創新的意念和回應時代精神的設計贏得貴婦們的歡心,包括法國最後一位王后歐珍妮(Eugénie de Montijo)。

不像傳統裁縫只接單照做衣服,沃斯化被動為主動,會跟客戶分享個人想法,提供具體的建議,他並把自己的構思做成幾個款式供客人挑選,更是第一位採用真人模特兒代替人體模型,把衣服穿在人的身上,更好地呈現衣飾的本質和美感。為了讓眾多客人識別其作品,他將其個人名字或時裝屋標誌縫在衣服上。以致其工作室成為許多顧客前來諮詢和試衣的地方,熱鬧如社交會所。

「高訂時裝之父」查理斯‧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網上圖片)

沃斯的工作方式和時裝風格衝擊人們的傳統觀念,並帶動整個行業,從而令裁縫這個角色的技藝和創意得以發揮,並獲得認可,從傳統的工匠(artisan)地位升格為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家 (artist):高訂時裝設計師。在其職業生涯後期,其工作室僱用逾1,200名員工,對時裝業影響深遠。所以,他被定位為首位高訂時裝設計師(first couturier)。

自此,陸續有裁縫華麗轉身為時裝設計師,包括Callot Soeurs、Jean Patou、Paul Poiret、Vionnet、Fortuny、Lanvin、Coco Chanel、Elsa Schiaparelli、Cristóbal Balenciaga和Christian Dior等,並逐漸形成聲譽卓著的品牌。當中有些品牌至今仍存在,比如Chanel和Dior;有些曾經停業一段時期,後又重生,比如Lanvin、Balenciaga和Schiaparelli,但限於條件和時勢,不再製作高訂時裝,而只推出成衣系列(RTW)。

「The Love of Couture」展品之一:Owen Hyde Clark於1960年為倫敦時裝屋Worth設計的晚禮服,由Mrs. Roy Hudson提供。(圖片由V&A博物館提供)

一百多年來,這種講究精益求精的高端時裝,由於對手工、材質、款式、製作的要求甚高,造價和售價不菲,貴婦們往往只在隆重的場合穿着一兩次,就束之高閣,未免浪費。而且,由於成本太高,入行的門檻也高,自經歷了上世紀五十年代「黃金十年」的輝煌後,不時有人高呼「高訂時裝已死」,包括兩位傑出的設計大師、曾經分別主理兩大殿堂級品牌Chanel和Dior高訂時裝的Karl Lagerfeld和Yves Saint Laurent(聖羅蘭)。

值得一提的是,高訂時裝雖然不是法國專利,但其法文名稱Haute Couture及由其在時尚界引伸出的高訂時裝周(Haute Couture Week)卻由法國高級時裝公會(The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Haute Couture)擁有和主辦,只有其會員設計師才有資格參展。

郭培2005呈獻的作品「大金」。圖為去年在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榮勳宮(Legion of Honor)舉行的「郭培—時裝幻想」展覽上展出。(圖片由榮勳宮提供)

要想躋身該公會並長期保持會籍,除了具備時裝設計資歷、創意的頭腦和精湛的技藝外,還要遵循公會的一些規則,包括:1) 要有私人顧客向你訂製時裝作品,並提供至少三次的試身服務;2) 要在巴黎設立一間時裝工作室,並僱有至少15名全職員工;3) 至少有一間工作室僱用20名技工;4) 要有能力參與巴黎一年兩度的高訂時裝周,每次最少要展示50套原創作品,包含日裝和晚裝。

然而,在經濟不景和時裝民主化的社會風氣下,這四條規則並不容易做到,以致公會的成員不斷流失,人才青黃不接。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時裝公會註冊的高訂時裝屋多達70間,但到了1997年,只有18間有能力一年兩次定期舉行時裝發布會;踏入新世紀以後,更多不好消息傳來,Yves Saint Laurent宣布退休,意大利Donatella Versace表示不再舉行高訂時裝秀,Emanuel Ungaro和Hanae Mori(森英惠)相繼關閉高訂時裝部門,曾被視為色彩天才的Christian Lacroix舉行告別秀,其同名品牌正申請破產保護令;隨着歲月流失,多位大師年老退休,乃至仙逝……

被視為「中國香奈兒」的郭培相當注重細節,圖為作品「大金」局部細節。 (圖片由榮勳宮提供)

「高訂時裝周能否辦下去」長期成為困擾時裝界的問號。但法國人向來愛護和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為了救亡,時裝公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步放鬆入會條款和參展門檻,以吸引外國新一代設計天才走進這座古老的藝術殿堂。所以,除了符合公會規則的十多名正式會員(Official members)外,還吸納在巴黎以外設有工作室的設計師作為通訊會員(Correspondent members),以及能不定期參展的特邀會員(Guest members)。

多位亞洲新一代高訂時裝設計師也以特邀會員身份不定期參展,包括北京的郭培(Guo Pei)、常為習近平夫人彭麗媛設計外訪服飾的廣東馬可(品牌Wuyong),以及香港設計師麥雋亭(品牌Anaïs Jourden)和台灣的江奕勋(Angus Chiang)等;而北京出生、巴黎長大的殷亦晴(Yiqing Yin )成為首位獲邀加入高訂時裝公會的法籍華裔設計師。

郭培2016年在巴黎高訂時裝周展出的「庭院」系列作品之一成為私人收藏品,圖為在澳門一間酒店內展出。(作者提供)

其中,郭培的高訂時裝作品享譽國際,她的設計具有濃厚的中國元素和東方文化色彩,從古代宮廷衣飾、傳統刺繡工藝到青花瓷,都融入設計中,而且手工製作精美細緻,無論是穿在天橋模特兒的身上,還是披在博物館模型上,其工藝效果極具震撼性,令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也獲多間博物館和個人收藏。

此外,公會方面也積極向海外推廣這門工藝,組織設計師到亞洲新興時尚名城舉行高訂時裝秀,包括香港、北京、上海、漢城等。而擁有不少高訂時裝藏品的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 (V&A)也不時籌劃高訂時裝展,包括十三年前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黃金時裳」展和正在舉行的「The Love of Couture」展。

郭培「庭院」系列另一件作品。(作者提供)

時至今日,高訂時裝不但不死,反而呈現出更具創意、更豐富的百花齊放局面,設計師的背景也趨多元化,不但歐洲其他國家設計師,如意大利和英國的設計師入主巴黎傳統時裝屋,其他時尚小國的設計師如比利時、荷蘭、德國,乃至來自亞洲的日本、韓國、黎巴嫩,以及中國的內地、香港和台灣的高訂時裝設計師也以特邀會員身份參展,多元文化交融,迸發出新的火花。

所以,今日的高訂時裝秀與其說是為了出售衣飾,不如說是為了展示設計師個人或設計團隊的才藝和彰顯品牌精神,無論由模特兒穿在身上來回於伸展台,還是借助模型在博物館中展示,乃至在虛擬世界流動,高訂時裝呈現給觀眾的是人類對美的極致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是一件可供眾人欣賞的藝術作品,甚至是傳承東方文化的載體(比如郭培作品),而不僅僅是極少數人穿着的衣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