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劇院到訪香港文聯  與中國音協香港分會成員座談  歌劇合作大有可為

雷詩琳

香港與內地全面復常通關後,兩地文化藝術團體的互訪和交流益見頻繁。繼上月中旬組成「大灣區交流考察團」訪問廣東三城,並與當地文聯單位交流後,香港文聯近月也接待多個內地文化藝術團體到訪,並共同探討如何合作,助力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5月5日下午,目前正在訪港演出的國家級演藝單位──中央歌劇院訪港團在該院黨委書記鄭起朝與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副司長張宜共同帶領下,一行10人到訪香港文聯辦公室,並跟文聯旗下中國音樂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簡稱:「香港音協」)主要成員展開座談,分享彼此在音樂創作、演出方面的經驗,並就未來進一步合作創作或演出進行商討。

中央歌劇院訪港團與香港音協成員座談會現場。(橙新聞圖片)

座談會由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和身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的香港音協主席莫華倫共同主持。彭婕首先介紹了香港文聯的成立宗旨、組織結構,以及成立兩年多來組織和贊助的一系列活動,並放映相關影片;接着,莫華倫簡介了出席會議的香港音協成員,身兼男高音歌唱家和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的他與中央歌劇院合作多年,交流中也較單刀直入,語調輕鬆。他說,中央歌劇院從人才到設備都是全國一流的,雙方對藝術發展的大方向一致,要討論如何具體地落實合作事宜。

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橙新聞圖片)
身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的香港音協主席莫華倫。(橙新聞圖片)

中央歌劇院訪港團兩位領導鄭起朝和張宜分別簡介訪港行程和文化政策後,由該院首席女高音歌唱家兼副院長么紅較具體地介紹了中央歌劇院發展史和與香港交流合作歷程。她透露,中央歌劇院與香港結緣可追溯到1982年,當時,香港歌唱家費明儀在香港演出該院原創歌劇《第一百個新娘》,時任劇院領導和藝術家劉蓮池、王世光、李光羲、王臨友等應邀來港出席首演式;同年,香港唱片公司更發行了由該院演唱的全劇唱片與錄音帶。

中央歌劇院黨委書記鄭起朝。(橙新聞圖片)

1988年,中央歌劇院攜歌劇《蝴蝶夫人》和《卡門》亮相「香港藝術節」,演出陣容強大,由中國首位女指揮家鄭小瑛掌棒引領樂團,逾二十位歌唱家如汪燕燕、李丹丹等親臨出演,反響強烈。此外,該院還參與了多場與香港有關的國家大型文藝活動。包括1996年的《月圓序曲——香港回歸倒計時一周年大型文藝晚會》、1997年的《回歸頌——慶祝香港回歸大型文藝晚會》和《首都各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大會》、2002年的《華夏群星頌紫荊文藝晚會》、2003年的《合唱音樂會》等。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副司長張宜。(橙新聞圖片)

在藝術家交流方面,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以來,中央歌劇院多位前輩遷居香港,如鄧宛生卓明理夫婦、羅忻祖劉一瀛夫婦、潘英鋒鄧韶琪夫婦等。其中,羅忻祖夫婦八十年代來港後致力於音樂普及教育、培養年輕學子,1994年還與該院共同促成了《香港青年交響樂團「京津樂悠揚」音樂會》。

今年4月,香港歌劇院在中央歌劇院新劇場演出的《「獅子山下」慶典音樂會》大獲成功。音樂會集合了歌劇界強大陣容,既有以莫華倫為代表的世界級歌唱家,又有香港年輕一代的藝術精英;既唱經典歌劇詠嘆調,又演繹代表香港精神的流行歌曲。而在此之前,么紅個人也曾參與由香港歌劇院製作的原創歌劇《中山‧逸仙》演出(編者按:么紅在該劇飾演宋慶齡)。

中央歌劇院副院長兼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么紅。(橙新聞圖片)

么紅說,「香港與大陸同根同源,是同族一家的華夏子孫,香港歌劇院與中央歌劇院之前合作的歌劇和音樂會也引發熱烈反響,以此為契機,我們有必要更進一步,從多方面提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可以共同製作原創歌劇和經典歌劇,共同推進歌劇和音樂會的巡迴演出,共同參與香港藝術節等文化盛事,搭建歌劇推廣普及的橋樑,形成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全力推動藝術發展的新局面。」

她認為,香港是中外文化薈萃之寶地,具有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和人才優勢,希望雙方從「平台延展」、「劇碼合作」、「人員交流」三方面入手,拓寬發展管道,實現資源分享,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出席座談會的香港音協主要成員,左起:陳永華、麥家樂、譚天樂、鄭健和香港歌劇院倫世豪。(香港文聯網)

出席座談會的香港音協其他成員,包括身兼音協司庫香港合唱團協會主席及作曲家陳永華、寰宇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兼指揮家麥家樂、艾莉亞音樂學院院長兼男高音歌唱家譚天樂、音協秘書兼香港合唱團協會秘書長鄭健,以及香港歌劇院署理總經理倫世豪。而中央歌劇院方面的其他成員包括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男高音歌唱家徐森,以及演出營銷二部主任張鵬、外事部主任朱文歆等。

出席座談會的中央歌劇院主要成員,左起:徐森、尤泓斐、朱文歆、張鵬和么紅。(橙新聞圖片)

在座談會上,兩地音樂家積極發言,並坦誠分享其創作和從業經驗。身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副院長(教育)的陳永華首先發言並表示,很高興見到多年前在韓國光州合作演出的歌唱家尤泓斐;他從成長中看到上一輩對粵劇的喜愛到在教育界接觸到的年輕人想法,深有感觸地說,有文字的歌劇很重要,如何通過歌劇藝術體現中國文學的優美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對年輕一輩具啟發和教育作用。他以馬勒的《大地之歌》從李白的詩歌得到靈感為例說,要肩負起這個責任的應該是我們自己。

身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副院長(教育)的香港作曲家陳永華。(香港文聯網)

陳永華說,我們欣賞意大利歌劇的優美,更要創作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歌劇,「我們要有優美的意大利文詠嘆調,也要有優美的中文詠嘆調,而且,水平不應該比意大利文的低。否則,我們只是借來的文化,或者說,我們的文化還沒有回歸。」他認為,歌劇不僅是音樂,也是文學,我們要通過原創歌劇的歌詞把中文現代化和傳揚中文的優美,「希望我們共同打造中文歌劇,並令它在世界舞台上跟意大利文歌劇媲美,甚至更好。」

《孔子傳》作曲者兼國際知名指揮家麥家樂分享創作初衷。(香港文聯網)

早於1992年首次指揮中央樂團(現名「中國交響樂團」)、並跟俄羅斯音樂界合作多年的香港指揮家兼作曲家麥家樂則分享自己創作歌劇《孔子傳》的初心。這齣去年11月在香港首演的中文歌劇最近將作為香港唯一的代表獲邀參加5月9日至23日在杭州和嘉興兩地舉行的第五届中國歌劇節展演。作為創作者,他對此感到雀躍和感恩。

麥家樂創作《孔子傳》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有感而發。因為旅居歐洲35年的他覺得西方人對中國文化包括孔子在內一知半解,並帶有偏見,促使他決定以西方歌劇形式講述孔子故事,他並在搜集資料和創作過程中發現,「我身為中國人,感覺很羞愧,原來孔子的生平可以那麼感動,孔子也如此喜歡音樂。」他不但希望以西方歌劇去呈現孔子的故事,更希望透過互相學習、交流中擦出火花,以及中國音樂透過西洋歌劇形態讓西方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

香港原創歌劇《孔子傳》去年11月22日在香港大會堂首演劇照。(香港文聯網)

他還舉例說,去年七月,他首先邀請匈牙利國家交響樂團和維也納歌劇院男高音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以德文演唱《孔子傳》選段後,樂團中人開始向他打聽孔子生平,這正是他從小的夢想:「希望我們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發燒,並改變他們把孔子學院視為間諜機構的偏見,也讓他們知道我們中國人是有份量的,是講究品質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香港男高音譚天樂說到自己十年前參與香港原創歌劇《蕭紅》的演出並飾演蕭軍一角,卻在後來才知道內地也有《蕭紅》歌劇版,湊巧的是,出席會議的中央歌劇院兩位高音歌唱家尤泓斐和徐森正是內地版的蕭紅和蕭軍飾演者,交流的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想不到北京的蕭軍和香港的蕭軍在這裡相遇了。」譚天樂開玩笑說。身兼香港歌劇院合唱總監的他希望香港和北京的合唱團能合作在兩地各搞一場大型交流演出,分別以兩地的語言演唱。

中央歌劇院黨委書記鄭起朝(左)向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致送紀念品。(橙新聞圖片)

兩位北京歌唱家對香港同行的分享和提議也有即時回應,尤泓斐借機打聽更多蕭紅的生平;徐森則表示,香港處在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和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是說好中國故事的最佳位置,我們吸收國外文化的同時,可透過香港這個平台讓他們來了解和學習我們的東西,實現對等的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座談會最後由從香港立法會趕來出席尾段會議的香港文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馬逢國作總結後,雙方互送紀念品,大家意猶未盡地結束。

座談會後大家來張大合照。前排左起:么紅、麥家樂、張宜、鄭起朝、馬逢國、彭婕、莫華倫、陳永華。(香港文聯網)

附錄:中央歌劇院簡介

中央歌劇院是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直屬的藝術表演團體。自1952年建院以來已有七十餘年歷史。劇院前身「延安魯藝」以戰地為舞台,在烽火中創作,孕育了中國首部民族歌劇《白毛女》。劇院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辦院理念,將世界著名經典歌劇「引進、推廣普及歌劇藝術」,同時創作大量的中國歌劇,用歌劇語言傳播中國聲音。

自從1956年首演《茶花女》(La Traviata)後,中央歌劇院六十多年來引進和演出不少知名作品,包括:1958年首演《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1982年首演《卡門》(Carmen)、1995年首演《圖蘭朵》(Turandot),再到《葉甫根尼•奧涅金》(Yevgény Onégin)、《藝術家生涯》(La boheme)、《托斯卡》(Tosca)、《弄臣》(Rigoletto)、《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 、《塞維利亞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 、《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 、《丑角》(Pagliacci) 、《湯豪塞》(Tanhauser) 、《尼伯龍根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gen) 、《費德里奧》(Fidelio) 和《蝙蝠》(Die Fledermaus)等。

2022年7月,中央歌劇院專屬劇場落成。
中央歌劇院 「樓座+包廂」專屬劇場內觀。

除了長期代表國家活躍在國際藝術舞台上,劇院還積累並創排了一批中國歌劇作品,如《第一百個新娘》、《馬可•波羅》、《霸王別姬》、《山林之夢》、《杜十娘》、《紅幫裁縫》、《紅軍不怕遠征難》、《紅色娘子軍》、《瑪納斯》、《命運》、《道路》、《蕭紅》、《陽光燦爛》、《秋分種麥正當時》、《邊城》等。其中《瑪納斯》應吉爾吉斯共和國前總統的邀請走出國門,獲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稱之「奏響中吉傳統友好的時代強音」。

中央歌劇院目前旗下包含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舞美中心等18個部門,聚集着一大批歌唱家、演奏家、指揮家、導演、舞台美術家。(註:根據么紅發言稿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