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願為香港歌劇院再幹20年

紀晨

5月11日至5月14日,香港歌劇院將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威爾第經典歌劇《遊吟詩人》。就在今年夏天,香港歌劇院將迎來成立20周年的大日子。2003年,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憑藉一腔熱情成立了香港歌劇院。20年間,它不僅為香港市民帶來幾十部歌劇作品,還培養了大批音樂愛好者和年輕藝術家。回首過往20年,有喜悅更有諸多艱辛,65歲的莫華倫卻依然神采奕奕地說,「希望再為香港歌劇院『賣命』20年。」

如今大部分時間裡,莫華倫都生活在香港。在莫華倫出生前,莫家已從廣東珠海移居香港超過二百年。但愛國,卻彷彿是刻在莫家代代人骨子裡的使命。莫華倫的爺爺莫應溎是香港的大律師。1950年,作為香港華商總會董事的莫應溎力主在華商總會升起五星紅旗。1951年、1952年,莫應溎主導的一系列愛國行為引起港英當局的不滿,港英當局宣布他為「不受歡迎的人」,將其一家驅逐出香港。

莫家人來到廣州後,莫華倫學醫的父親選擇北上到北京工作,莫華倫就出生在如今位於北京北四環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很多當年和莫家同住家屬樓的鄰居們還記得,當年常常聽到莫華倫的父親在家裡演奏小提琴。後來莫華倫走上世界舞台,別人問起他來自哪裡,他總是驕傲地說,「我出生在北京,長在香港,我是中國人。」

藝術生涯始於《藝術家的生涯》

七歲時,莫華倫一家人搬回香港。但童年時期在北京的生活,那望不到頭的天安門廣場、北京動物園裡的動物、香山碧雲寺的哼哈二將都留在他的記憶深處。

醫生、律師、會計是當時香港最有地位的三大職業。在為大學選專業時,由於家族中已有長輩是律師和醫生,莫華倫清楚自己並不喜歡這兩個職業,無奈之下,選擇了讀會計專業。到夏威夷大學主修會計後,他很快就發現自己對算賬、借貸這些事完全不感興趣,於是自己決定,「我要去學音樂。」

青年時期的莫華倫。

學習音樂的念頭,萌發於莫華倫高中時看的一場歌劇演出。在夏威夷讀高中時,莫華倫第一次在劇院裡現場欣賞到歌劇演出,「當時看的是《藝術家的生涯》,我坐在台下被台上的歌唱家迷住了,好奇他們用的是什麼麥克風,聲音怎麼這麼好聽?後來我才知道,他們完全沒有麥克風,而聲音竟能穿過整個交響樂團,我聽到的就是最真實的聲音。」

從這時開始,站上舞台歌唱的想法埋在了他的意識中,直到厭惡了自己的大學專業。莫華倫發現學校裡有音樂專業,於是從主修會計、副修音樂,到主修音樂、副修會計,直到最後把全部心力都放在了音樂上。

可以說,《藝術家的生涯》是莫華倫藝術家生涯的開端。巧合的是,1995年,已被稱為「華人第一男高音」的莫華倫回到夏威夷,正是在當年他看演出的那個劇院裡,演出了他在夏威夷的第一部歌劇作品《藝術家的生涯》。

演唱中的莫華倫。

站上世界歌劇舞台的第一人

本科畢業後,莫華倫到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就在他碩士畢業的那年夏天,柏林歌劇院到美國招聘歌劇演員。考試前莫華倫覺得自己肯定沒戲,「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歌劇舞台上從沒有中國人,我根本沒想過自己會被錄取。」直到最後公布入選名單,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才讓他覺得機會和天賦同等重要。

1987年秋天,莫華倫正式進入世界十大歌劇院之一的柏林歌劇院,整個歌劇院裡只有他一個中國人。當他出現在排練廳,有人過來問他,「你是韓國人嗎?」也有人問,「你是日本人嗎?」當他回答「我是中國人」時,人們都覺得意外,「因為當時歐洲的歌劇舞台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面孔。」

最初他飾演的都是很小的角色,「經常是化好妝,就上去唱一句,或者上台端個水就下來。」後來的故事與很多歌劇演員的經歷相似。因為主角臨時缺席,作為替補臨危受命,莫華倫在沒有樂隊排練和舞台排練的情況下驚險而順利地完成了一場演出。逐漸地,開始有相對重要的角色給到他,他也用一場場演出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從1987年到1994年,莫華倫用七年時間,從沒有一句唱詞的「跑龍套」隊員,逐漸升任為柏林歌劇院的首席男高音。

莫華倫在多齣著名歌劇中飾演要角。

回到亞洲  見證祖國發展

1994年,莫華倫想在沒有演出的時間請假,歌劇院卻無論如何都不同意,性格耿直的他直接選擇辭職。「現在回想起來,我也不後悔當初做這樣的選擇。」莫華倫表示,自己很感謝柏林歌劇院給了他歷練和登上世界歌劇舞台的機會,但由於歌劇院演出任務很重,他也沒有機會與更多劇院合作。離開歌劇院後,他開始與巴黎歌劇院、羅馬歌劇院、悉尼歌劇院、尼斯歌劇院、里昂歌劇院、阿根廷科隆劇院、荷蘭國家歌劇院、萊比錫歌劇院、皇家丹麥歌劇院、博洛尼亞市立歌劇院等劇院合作,舉行獨唱音樂會,足跡遍布全球。

1995年,莫華倫在上海舉行個人獨唱音樂會,這也是自他童年時期離開北京後首次回到中國內地。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那次演出是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由指揮家陳燮陽執棒,演出地點是上海音樂廳。而他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歌劇是1996年與上海歌劇院合作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當時,上海還沒有大劇院,演出是在上海的美琪大劇院。」

1996年,莫華倫與上海歌劇院合作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內地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歌劇院和大劇院,很多時候演出場地的硬體條件都很差,「記得一次在廣州某個劇場演出時,台上有很多蚊子圍着我在飛。台下的觀演環境也很不好,在台上能聽到台下觀眾吃瓜子、講電話的聲音,觀眾也隨意走動。」

如今,30年過去,莫華倫也成為中國經濟騰飛、藝術飛速發展的見證者。若不是親眼所見,他很難相信祖國變化竟有如此之大。「現在國內各地都有條件一流的大劇院、音樂廳,這些場地都能演出交響樂和歌劇,硬體條件世界領先。我親自去演出過的劇院應該超過了60家。」

莫華倫積極與各方合作,參與各種形式的演出。

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前,莫華倫回到香港,「我堅定地相信,回歸到祖國懷抱的香港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1997年7月1日,當香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時,莫華倫想到了自己的祖父。當晚,紅磡體育館舉行的香港回歸祖國慶祝晚會上,莫華倫和么紅領唱了交響合唱《1997》。演出結束後回家的路上,看着燈火輝煌的香港,他對香港的未來充滿無限期待。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想為香港做些什麼,為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文化交流做些什麼。此後,香港回歸後的所有周年慶祝活動,莫華倫都參與其中。

成立香港歌劇院  推動歌劇事業

也是在1997年,莫華倫與中央歌劇院合作演出了歌劇《圖蘭朵》,並在此後與中央歌劇院、上海歌劇院合作演出了更多經典西方歌劇作品。看到歌劇在祖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莫華倫很希望香港觀眾也能經常欣賞到歌劇。「當時,香港一直沒有歌劇團體,每年都是通過政府出錢,外請團隊來演出歌劇。」他想,香港是中西交匯的重要窗口,歌劇是藝術皇冠上的明珠,這裡應該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歌劇院。「我想組建香港歌劇院。」這個想法突然跳了出來。

除了演出外,莫華倫也擔任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圖為該院製作的四幕歌劇《遊唱詩人》海報。

2003年,一次和朋友聊天時,莫華倫首次把心中這一想法說了出來,朋友們聽到後都很興奮。「不如立馬就幹」,大家一起幫他籌錢。當年七月,香港歌劇院即完成註冊。「緊接着,我要去找員工,有員工就要有工作場地,這些都需要花錢。」他去找相關部門,希望特區政府把每年用於製作歌劇的資金提供給香港歌劇院,但對方以香港歌劇院還沒有製作過歌劇、沒有成果為由拒絕了他。莫華倫只能繼續到處拉贊助,最終靠着他的商演票房收入和香港其他職能部門的支持,2004年,香港歌劇院的首部歌劇《茶花女》在香港與觀眾見面。

為了呈現更好的演出效果,《茶花女》的班底是莫華倫從世界各地挑選的國際陣容。「大家得知這是香港歌劇院的首部作品,都很仗義,不僅降低酬勞,甚至很多人是坐經濟艙來的。」此後,香港歌劇院從一年製作一部歌劇,逐漸增加到一年兩部、三部。如今,香港歌劇院已經上演了幾十部歌劇作品。二十年來,香港歌劇院不僅豐富了香港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通過這些演出把音樂夢想種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裡。

2022年,莫華倫在國家大劇院製作的歌劇《圖蘭朵》中飾演拉卡夫。

今年三月,莫華倫帶着香港歌劇院的青年歌唱家到北京,與中央歌劇院合作舉行了音樂會。參與演出的女中音徐曉晴首次來到北京演出,站在中央歌劇院的舞台上,她很激動。13歲時,徐曉晴第一次在現場觀看歌劇演出,那是由香港歌劇院製作的歌劇《魔笛》。「當時,我聽到女主角的聲音那麼好聽,整個人為之着迷,之後就開始找美聲老師學習聲樂。」

在香港,莫華倫的成長經歷幾乎家喻戶曉,徐曉晴選擇去讀莫華倫當年所讀的曼哈頓音樂學院。畢業後她回到香港,在香港歌劇院的藝術家選拔計劃中脫穎而出,不僅得到了可以經常和莫華倫同台演出的機會,也參與了香港歌劇院製作的歌劇。

在香港歌劇界,「莫華倫」三個字是一張響亮的名片。

「六年前,我們成立了培養藝術家計劃。每年會選出10位有才華、有潛力的年輕歌唱家,這些年輕人有的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有的是在香港上學的學生,也有在香港的長期居住者。」讓莫華倫感到遺憾的是,香港演出市場有限,很多年輕人光靠演出無法養活自己,因此,有的選擇教書,有的從事其他收入更高的職業,只能用業餘時間來接受音樂訓練,並參與相關歌劇院定期舉行的公益演出和歌劇演出。

成立20周年之際,香港歌劇院今年計劃上演四部歌劇:年初已經完成《藝術家的生涯》的演出;5月,將上演歌劇《遊吟詩人》;8月,將上演眾多經典歌劇的精彩唱段,所選歌劇都是在過去20年間在香港歌劇院演出過的作品,這場音樂會也是慶祝香港歌劇院成立20周年慶典音樂會;10月,演出歌劇《托斯卡》。

在上周末中央歌劇院訪港演出的「國風國韻飄香江」音樂會上,莫華倫與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二重唱《傷逝》選段《紫藤花》。(香港文匯報圖片)

莫華倫也期待香港歌劇院能早日和大灣區的院團、劇院之間展開合作,加強相互間的文化交流。「原本去年香港歌劇院計劃和深圳歌舞劇院共同製作歌劇《藝術家的生涯》,受到疫情影響,合作沒有實現。」但他相信,香港歌劇院一定會融入大灣區的文化發展中。

4月2日,莫華倫與香港歌唱家們在香港舉行了一場音樂會,為今年後續的演出籌款。作為一家非營利性機構,香港歌劇院的20年實屬不易,但他仍願意為香港的歌劇事業、為加強香港與祖國的文化交流繼續奔勞,「看到國家對大灣區的規劃,我感覺香港的機遇來了。香港要抓住機遇,和祖國一起飛速發展。我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來源:北京《音樂周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