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施政報告鼓舞文藝界信心 | 業界表示歡迎:回應多年期盼

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6日在立法會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支援旅遊業、建立文化新地標、培育藝術人才,將目前分散於民政事務局的文化事務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創意產業和旅遊統整起來,推進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重點如下:

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

重組政府架構-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將目前分散於民政事務局的文化事務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創意產業和旅遊統整起來,推進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香港的文化事業打了支強心針。政府會把握香港中外文化薈萃的獨特創意氛圍,打造香港作為亞洲文化及創意之都的品牌。特區政府會循五大方向落實香港的新文化定位,包括

(一)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

(二)加強與海外藝術文化機構的關係;

(三)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

(四)善用科技;

(五)培育人才。

要加強特區的文化領導和有效統籌和推動現在分散在不同政策局的文化及創意產業工作,立法會和社會普遍支持成立專責的文化局。政府會在早前提及的重組中認真考慮。此外,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和內地辦事處將在推廣香港文化事業上擔當重要任務。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文化新地標

《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令香港文化界大為振奮,加上西九文化區的旗艦項目,即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演藝綜合劇場,以及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東九文化中心和也可作文化演出的啟德體育園在未來數年一一落成,這些文化新地標聯同林鄭較早前提出支持文化發展的五大政策方向,香港成為文化大都會的願景指日可待,肯定會為市民和訪港遊客帶來獨特的中西文化薈萃的體驗和豐盛文化之旅。

 

培育人才及青年發展藝術文化人才

人才是締造優秀藝術文化的靈魂,政府會更着重培育不同藝術及創意領域的人才,例如藝術行政、藝術科技和劇本創作。在粵劇方面,政府會訓練年輕人才,支援粵劇從業員的持續專業發展。在電影業方面,政府會透過「電影發展基金」培育新晉導演和編劇人才。

馬逢國

對於新一份施政報告,立法會議員(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馬逢國表示,這些新政策是好事,越快落實越好,關於文化體育的內容體現了特首聽取業界心聲,並給予回應,尤其是經貿辦和內地辦事處將增加推廣香港文化的新職能。

「特區政府在內地設有五個辦事處,海外更有十多個經貿辦,只要充分利用起來,自然會成為一個網絡,這肯定更有利於文化交流『走出去,請進來』。」他補充道,文化交流做起來需要資源,因此成立專項基金也是有必要的。

至於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馬逢國表示香港的文化硬件已趨世界級水平,現有設施如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等條件不錯,外加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陸續落成並啟用,將來啟德體育園或有能容五萬人的場地,同樣可舉辦大型音樂會、演唱會等文化活動。軟件方面亦在跟上,比如香港文聯的成立,能推動更多文藝團體創辦。

霍啟剛(FB影片截圖)

霍啟剛表示,中央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對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義、理解、期盼及要求。未來香港是弘揚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樞紐,將國家的文化體育軟實力輸出國際,用好自身優勢貢獻「雙循環」,會是國家給予香港的重大課題。本人樂見政府以大局觀考慮重組政府架構,提出研究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以政策導向發揮香港所長,緊跟國家步伐融入發展大局。

他指,今次行政長官提出研究成立新政策局,滿足了業界多年的期盼,不但突顯政府對文化及體育發展的重視,與旅遊事務一同管理,亦顯示了政府對於推動文化體育產業化的決心。未來希望政府盡快全面地研究及訂立香港未來文化體育政策,以「促成者」、「推廣者」角色,政策導向,主動以科學化方法收集數據,分析香港文化及體育產業優勢,訂立清晰目標及發展方向,以投資眼光精準投放資源,由上而下推動實際的政策措施,並吸引多渠道資金支持產業化。

另外,霍啟剛亦提出,未來文化體育政策需以「文體+」概念作規劃,例如文化體育與科技、與旅遊、與金融等等的跨界合作,事實上文體旅在現今世代已經密不可分,例如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新加坡一級方程式賽車大獎賽、浙江烏鎮戲劇節、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等,以文化及體育盛事吸引旅客已是常態;又如現時流行的健康旅遊,到不同國家登山郊遊、學瑜伽等等,皆與文化體育有關,期望文體旅局能夠盡快落實成立,加上「文體+」概念,切切實實為香港的文體旅發展打開新篇章,成就產業更蓬勃的發展,讓「文化」和「體育」成為香港未來發展關鍵詞,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貢獻國家發展。

周振基(中)(受訪者供圖)

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周振基表示,今次提出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推進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並且進一步推展本港體育事業,在精英化、盛事化和普及化以外,向更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培育不同藝術及創意領域的人才,正是業界及市民渴望及期待已久的舉措。

他認為,這個建議剛好和「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相配合。

陳永華

對於文化藝術方面的新政策,業界人士普遍讚好。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陳永華表示,在對外文化交流上,香港有較為成熟的條件,例如香港的畫廊中有不少來自英、美、意、日、韓人士開設,有助香港對外開拓,中英雙語的語言環境,亦能夠配合其拓展。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亦大有可為,香港市場有限,現今水陸交通在大灣區已發展近完善,可多巡演拓展市場,也吸引大灣區及高鐵沿線觀眾來港旅遊並觀賞文化節目。他十分支持香港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但要集中範疇,設施有前瞻性,為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定位。而多元文化亦是香港特色,要多探討,使全世界的人到香港都感賓至如歸,各民族和平共融。要做到上述,一定要人才配合,打造工種,讓例如表演、製作、行政管理、IT等各行業以及各階層都共同參與。

蘇曉明

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蘇曉明表示,香港新文化定位的五大方向中,善用科技及培育人才可通過現有的資助計劃,增加不同文化及創意領域的人才培訓,例如藝術行政、藝術科技、劇本創作、導演和粵劇。

鄭培凱

團結香港基金學術顧問鄭培凱希望特區政府加大力度落實香港的新文化定位,亦相信特區政府具備有這個能力,例如建設西九文化區的經驗。他建議鼓勵多一些文化藝術方面的專家、人才參與;香港加強與內地文化交流合作,需多做活動以加深聯繫。至於培育人才,他認為以往在這方面做的不夠、推廣知識的力度也不夠,而且不夠清晰,未來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鄧宛霞

京崑劇場藝術總監、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鄧宛霞認為,京劇、崑曲在香港應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例如在戲曲中心,京劇、崑曲應有一席。事實上,與內地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是京崑劇場一直在做的,有幾十年的經驗,從回歸前已在與內地交流合作,二○○六年之後更一直與國外藝術機構有交流合作,曾憑《烏龍院》於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中獲獎;近年來也走進香港多間學校,推廣京崑文化。她還提到,為培育京崑人才,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和藝發局主辦、並由京崑劇場策劃了「京崑傳承」計劃,邀請內地著名的戲劇家授課、開講座以及研討會,惟因疫情延期舉辦,目前進行的僅是她的授課部分,受到學生們歡迎。這樣的計劃很好,不應是「一次投」,吃了上頓沒下頓,更重要的是要有長遠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