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人怎樣過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這一天晚上,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在傳統觀念裡,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真正結束,正月十五日晚上人們通過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一系列活動,辭舊迎新。

元宵節吃元宵。

廣東的玩燈節

元宵節,也叫「燈節」,在廣東地區,最重要的節目就是「玩燈」。「燈」與粵語的「丁」諧音,元宵燈會既有慶祝新春之意,也寄託了百姓祈求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期間,廣東各地都會舉辦燈節,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燈大放異彩,如:廣式紅木宮燈、潮汕花燈、佛山彩燈、深圳沙頭角魚燈、江門龍鳳宮燈等。這些燈節以潮汕的遊花燈和佛山「行通濟」最為精彩。

廣式紅木宮燈代表傳承人羅昭亮,以及由他製作的廣式紅木宮燈。

潮汕遊花燈

潮汕遊花燈,男女老幼傾城而出,街上華燈爭妍。當花燈出遊時,隊伍會以潮州大鑼鼓開道,用威武昂揚的龍頭燈「打頭陣」,再以翩翩起舞的鳳頭燈收尾,中間是以獅、象、魚、鳥為形象的花燈,還有以戲劇故事為題材的人物紗燈和盆景古玩花燈。這樣的遊燈隊伍,潮汕人稱為「龍頭鳳尾」,蘊含了人們「從年頭好到年尾」的祝願。

潮州花燈《織繡迎春》。
潮州花燈《水淹金山寺》。

佛山「行通濟」

正月十六,佛山有「行通濟,無閉翳(沒有憂愁)」這個習俗,必須一次從橋頭走到橋尾,心中所求的願望就會成真。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來到通濟橋,舉著風車,拿著花燈,提著生菜(寓意「生財」)浩浩蕩蕩地從北往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佛山人「行通濟」。

揭陽「燒龍」「行彩橋」

揭陽市的元宵節還有兩大代表性活動──「燒龍」和「行彩橋」。

「燒龍」相傳是喬林鄉人戰勝外患之後的一種慶祝形式,至今已有五百餘年歷史。在經過春節遊龍迎春後,正月初十晚開始燒龍。彩龍身上裝滿煙火,由一群青壯男子托舉,參拜神靈後點燃火藥。伴隨鑼鼓和炮竹聲,彩龍騰躍飛舞,五彩奪目,極為壯觀。燒龍活動是為了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揭陽「燒龍」。

「行彩橋」又稱「行頭橋」。揭陽古城(今榕城區)的大小橋樑都張燈結彩,男女老少摩肩接踵,行橋祈福,熱鬧非凡。其中石獅橋是人流量最多的地方,大家一邊過橋一邊摸橋頭的石獅,口唸吉祥話語,寄託新年願望。

揭陽「行彩橋」。
象徵吉祥如意的石獅。

來源:橙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