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人怎樣過清明?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廣東人極為重視清明祭祖,俗稱「拜山」。臨近清明時,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各式祭品,計劃好祭拜路線和時間。具體的時間、祭品樣式等會因地方不同、民系不同而稍有差異。正如俗話所言「各處鄉村各處例」(即「每個鄉村的慣例都有所不同」)。不少在他鄉生活或經商在外的遊子和宗親就會在清明節返鄉祭祖,或與親人一起宴飲,溝通情感或參與「太公分豬肉」的活動。

「太公分豬肉」就是在祭祖儀式後,由德高望重之人(一般尊稱為「太公」)將祭祀過祖先的燒豬切成小塊,分給族人,寓意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人人有份」,族人在祖先的庇佑下幸福平安。大人會將切下的第一塊燒豬肉先分給小朋友試吃,隨後大人也加入到分吃「太公豬肉」當中,並把各自分得的燒豬肉帶回家。傳統的「太公分豬肉」象徵着家族的團結與凝聚。

別具嶺南特色的清明歲時食物

廣府人除了清明祭祖的金豬(燒豬或燒乳豬)之外,還會吃清明蕎菜。客家人有清明粄,這是由艾葉、苧葉、雞屎藤、枸杞葉等草木做成的米粄,能保健養生。潮汕人過清明節,則少不了薄餅和蒸樸枳果,樸枳果與閩南地區的「青糰」同屬一類小吃,薄餅後來又發展為春餅。據傳,嶺南地區很多清明歲時食物是由古代寒食節的食俗流傳而來。

清明粄(左)與樸枳果(右)。

來源:橙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