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之「顛張」與「醉素」

草書始於漢代,可分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在隸書基礎上為了書寫簡便演化出來的,它保留了隸書的雁尾等特徵,但變隸書的方折為圓轉,章法上字字獨立,並不連綿。章草因為漢章帝好草書而得名,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蜕變於明朝。

唐朝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 29.5×195.2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

相傳後漢張芝脫去了章草中隸書的特色,使雁尾變為向內呼應的收筆;上下字之間的筆勢牽連相通,甚至有了字型大小攲正的自由放縱,形成所謂的「今草」。今草適應隸書向楷書發展趨勢和形體上的變化,經過王羲之、王獻之等晉代文人的發展,體式已完全成熟,成為草書的標準。狂草是今草的一種,在唐代出現,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筆意奔放,體勢連綿,以張旭、懷素為代表,並稱「顛張醉素」。

唐朝 懷素《自敘帖》(局部)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草書作為漢字書法中的一種手寫字體風格,在現代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由於草書簡化造形,使線條更自由地顯現其動感,這種線性的律動感,便是欣賞草書的重要審美要素。

元朝 趙孟頫《草書千字文》(局部) 24.1×240.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