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藝術基金系列】 馬逢國:加強文化素質培育 提升藝術專才地位

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既保留中國傳統文化,也融合西方的普世價值,多元文化促進了創意產業的發展。為提升香港的競爭優勢,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化藝術界又該如何把握這個機遇?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接受媒體專訪,指出國家藝術基金首次有香港項目入圍,對本地藝術界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他並出謀獻策,希望香港能夠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表示,是次入圍國家藝術基金有助青年藝術家未來與內地建立合作與交流。

國家藝術基金3月1日公布2022年資助項目名單,今年首次有香港藝術項目入圍,而且達9個之多,包括6個舞台藝術類項目及3個美術類項目。香港文聯首次接受國家藝術基金委託,作為香港申請的第三方,為申請項目安排顧問及評審工作,負責接受申請、協助組織審核,以及項目獲得資助後協助執行、監察等。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在訪問中表示:「過往香港若申請國家藝術基金,要與全國的申請項目放在一起,競爭十分激烈。今次新政策提供了一個專項計劃供申請,加上本會協助、推廣和宣傳,大大提升了成功率。今年獲資助的藝術項目共有9個,相信可以提升未來本地藝術工作者的信心及參與熱情,對香港藝術界的發展產生正面作用。」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以跨界融合作品《「飛越二千年文化:相遇在敦煌,永續在故宮」音樂會》」入圍國家藝術基金。

有助項目於內地發展

在眾多獲資助項目中,馬逢國對年輕樂團「天籟敦煌」以故宮為主題的項目印象較深刻,另外他亦很欣賞年輕粵劇花旦謝曉瑩與其創辦的靈宵劇團,該團分別以「小戲曲《畫皮》」及「戲曲編劇《馬湘蘭》」兩個項目獲得資助。馬逢國指藝術界年輕人能得到國家肯定及關注,讓他十分高興,希望年輕藝術家可更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遺產。是次入圍項目對於藝術人士的幫助,並不在於基金資助金額的多少,而是開啟了一扇大門,讓本港藝術家在國家的支持下得以循多方面發展,馬逢國認為:「入圍項目能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關注及肯定,是很大的鼓舞,這個榮譽有助藝術團體推廣文化節目,而且對於申請其他資助也有正面幫助。日後到內地演出也會更易獲得支持,例如找地方部門、團體合作籌辦藝術節目將更順利。希望香港藝術團體可多些探討內地的文化藝術市場,亦能透過項目接觸到內地的觀眾、了解他們的欣賞品味。國家藝術基金給予藝術界更多機會,對推動兩地融合,以及融入大灣區及國家整體發展都有幫助,對香港藝術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馬逢國出席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成立啟動禮。

今次獲得資助的藝團將在內地有更好的前景,亦利於他們推動合作、增加演出機會。新一輪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於4月15日起至6月15日接受申報,馬逢國提醒申請機構應多花時間研究各項要求,特別是類別要選擇清楚,以免優秀的節目因報錯範疇而錯失機會。

馬逢國參與「融通中外.文明互鑒」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

對文化政策的建議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藝術家及藝團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如舉辦香港周、安排香港藝術家及藝團出外表演、邀請知名藝術家或藝團來港演出等。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年初建議下屆政府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文體旅局的成立將有助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體旅局是馬逢國由12年前開始一直倡議的政策,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在架構上能作出整合,他指出:「文體旅局應把散落在不同部門的文化政策小組作統一管理,如在教育局轄下的藝術教育部、隸屬發展局的古物古蹟辦事處、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的廣播、電視、設計電影等文化產業、供市民舉辦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的康文署,以及科技局負責的多媒體電影等,把與文化有關而散落在各政府部門的分支聚集在文體旅局,可易於協調,以及提出有利於文化發展及交流的政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預計暑假開幕,展示九百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

海外辦事處助文化推廣

除此之外,特區政府設立了近20個駐海外及內地的經濟貿易辦事處,馬逢國表示應該善用資源,希望政府能為辦事處的名稱增加「文化」二字,變成「海外經濟文化貿易辦事處」,提升這些辦事處的文化職能,配置文化專員,專職協調、組織和推動文化交流工作。他解釋:「為配合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有兩方面要做好,第一是『請進來』,將外國的優秀文化項目、節目、人才引進香港,如經常舉辦中外文化藝術交流項目及國際評選活動,廣邀內地及世界各地藝術文化界參與和進行交流。第二是『走出去』,幫助本土的團體及藝術家到外地增加演出、曝光及展覽的機會。『海外經濟文化貿易辦事處』為文化藝術界提供可依靠的海外平台,幫助香港藝術界『走出去』。」

馬逢國認為,香港各界積極參與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工作,展現香港精神,說好中國故事。

加深文化底蘊

對於香港如何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馬逢國認為香港有條件做好這個角色,應把握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在硬件方面,政府近年持續推進表演場地的建設,多項大型文化藝術設施已經陸續啓用,如於2019年開幕的戲曲中心,肩負推動戲曲的當代發展、推廣和傳承;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近年已開幕,向參觀者展示了當代視覺藝術品;至於萬眾期待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短期內亦將落成,日後將展出珍貴的故宮文化珍品;位於九龍灣的東九文化中心也計劃於2023年啟用,將會配置創新科技設備,推動藝術科技的發展;而預計於2024年落成的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將提供另一個舞蹈和戲劇表演場地。馬逢國認為,香港有足夠的硬件措施讓本地及外地藝術團體表演,但在軟件方面仍需要改善,藝術界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他坦言:「『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文化交流中心首先要向外地展示自身的優秀文化,藝術界應主動深入了解歷史文化,增強文化底蘊,提升文化自信,將傳統的文化展現好、創作好、加工好,創作出更多文化根底紮實的藝術精品。」

馬逢國表示,藝術界需要提高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學識修養能幫助藝術家提高創作境界及藝術表現力。

營造社會藝術氛圍

培養人才方面,馬逢國認為必須以學校教育為核心,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及欣賞、掌握,運用藝術的能力,再從青少年到社會各階層,加強香港市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及繼承,也能提升市民的歸屬感及自豪感。除此之外,他認為營造良好的藝術發展氛圍也十分重要,他強調:「文化發展是一個整體社會的發展工程,長遠來說會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能鼓勵市民創新、推動創意產業發展。政府可透過政策營造藝術家備受尊重的社會環境,例如舉行比賽評選,肯定並提升文藝專才的社會地位,如大型的工匠比賽,讓市民知道做手工藝也能有成就、有未來,家長便會投放資源讓小朋友發展藝術,這樣才會培養出優秀的年輕藝術家。必須重視及表揚藝術人才,才能令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馬逢國認為應鼓勵市民多參與藝術交流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藝術氛圍。

香港擁有融匯中外的優勢,藝術界擁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和技巧,更能掌握西方對於藝術的習慣、喜好,更容易開展交流,並從中促進自身發展。藝術表演舞台每年都有很多活動,要成為文化交流中心更重要的是「交流」,馬逢國補充:「交流並不只是演出,還有對藝術的探討,包括藝術理論、評論交流,又或文化學術研究、培訓、推廣交流,應多舉辦不同藝術範疇的博覽會如影視、設計、建築、珠寶、美食等,慢慢建立規模,當項目種類及參與的人數愈來愈多,規模獲外界肯定,自自然然就能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馬逢國相信在國家支持、政府的領導下,加上文化藝術界共同努力,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能逐步實現。

來源:香港商報網

相關新聞:

【國家藝術基金系列】香港中樂團入圍作品《蒼龍引》 大灣區地理文化為靈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