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聯「慶回歸25周年」系列活動首個項目啟動 香港美協《繼往開來》作品展以濃彩重墨繪出新希望

呂書練

香港文聯籌辦和參與主辦慶祝回歸25周年系列活動周五(6月24日)以《繼往開來》美術作品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廳正式拉開序幕,這項由香港文聯、香港美協,以及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聯合呈獻的展覽,共展出逾200名香港當代出色的中西畫家、雕塑家、新媒體藝術家的近年新作,包括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以及三位副主席熊海、廖井梅及趙志軍等的最新作品。

《繼往開來》美術作品展各主辦單位領導和特邀嘉賓合照。

開幕儀式的特邀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藝術發展局副主席楊偉誠、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行政總監施倩、香港集古齋總經理趙東曉等,以及主辦方代表香港文聯執行會長李秀恒、書法家兼香港美協顧問施子清、著名雕塑家兼香港美協顧問朱達誠、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

各嘉賓和主辦方代表為開幕式剪綵:(左起)朱達誠、趙東曉、吳志華、施子清、劉明光、李秀恒、馮程淑儀、楊偉誠、施倩和林天行。

李秀恒、馮程淑儀和林天行先後在開幕禮上致辭。李秀恒以個人小時候從想學音樂、想學繪畫,到最終成為一名攝影家為例,來說明畫家之路不容易,呼籲各方支持藝術創作。他並以香港回歸25周年、政府新班子以「結果為本」的施政方針,以及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把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三大時機而指出,這次慶回歸美術作品展具有三重意義。

香港文聯執行會長李秀恒致辭。

馮程淑儀則在和應李秀恒的「三重意義」時說,以藝術作品來記錄香港在過去25年走過的路,並展現香港藝術家疫下創作的成果以及聯繫資深與年輕藝術家都非常有意義。並指出藝術是可以跨越不同年代,跟不同的民族溝通的共同語言,展覽有助提高港人對視覺藝術的認識。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致辭。

身為藝術家的林天行則不無感恩地指出,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 25周年,去年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把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以及「國家藝術基金」首次開放予香港藝術家申請,完全體現國家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視;而隨着充滿文化活力的西九文化區核心設施陸續落成啟用,包括 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加上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全新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相信香港「藝術的春天」已來臨,本港藝術的整體發展亦將大步向前。

著名畫家兼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致辭。

參展作品體裁廣泛,包括國畫、水彩、油畫、書法、雕塑以及新媒體藝術創作等,題材也多元化,有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靜物畫和都市景觀,很多作品都跟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和香港前途息息相關,一方面反映香港這個東西文化薈萃之都的獨特,另方面正如林天行在致辭中表示,承載着本港藝術家們對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動力與追求。

這次展覽的最大特色是,不但香港美協主席和三位副主席的作品都觸及香港社會近年議題,其他會員也從不同角度呈現自己觀察到的都市景象,令觀者在展覽中欣賞到的不僅僅是藝術家運筆構圖之心思和濃墨重彩之美感,而且,透過藝術家們富於想像的視覺語言,感受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城市命脈。

展覽現場一角,藝術家朋友和市民在欣賞畫作。

不過,藝術家筆下的香港風景,似曾相識,卻非完全是寫實的,而是注入了寫意感覺和想像力,形成別具一格的個人畫風和情感。比如林天行的《港珠澳大橋的雲朵》,以一朵朵祥雲圍繞長長的大橋,象徵祖國富強;在同系列另一幅作品《走進大灣區》,他更在橋上畫了25輛行駛中的車,海面上則有25艘啟航中的帆船,呼應香港回歸25周年主題,並寓意大家可在區內自由往來。但該畫由於尺寸過大,這次未能展示。他說,港珠澳大橋落成令香港跟大灣區各城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更方便,也更頻密,期望疫情過後,香港更繁榮昌盛。

林天行藉《港珠澳大橋的雲朵》(左)寓意港人可以更自由往來大灣區各城。

在疫情期間常到獅子山下寫生的熊海,則以寫意的水墨設色紙本創作出風格獨特的《獅子山下》,他說,雲霧中的獅子山下景色特別迷人,所以,「先潑墨寫獅子山,海浪用明礬畫出浪花的狀態,再用花青勾勒線條,將寫生獅子山的感悟與心靈造景結合,創作出屬於自己心中的獅子山下。」

熊海以水墨勾畫出屬於自己心中的《獅子山下》(右)。

廖井梅也分享疫情下的個人體悟,她說:「疫情讓我變得安靜下來,靜賞我居住的城市景象。」於是,她創作了一系列「乘着天星小輪渡海看風景」的作品,用畫刀、顏色,記錄每次渡海所見的維港景色,是次展出的《暮色》便是其中之一。畫作中,遠處的獅子山下華燈初上,向前行駛中的小輪閃爍着溫暖的燈光。廖井梅憑畫寄意:祝願香港明天會更好!

廖井梅正向記者解說其作品《暮色》(左)。

以香港特區地標建築新中銀大廈為畫作主體、太平山為背景的《輝煌時代》是趙志軍系列作品之一,他分享創作初心:中銀大廈象徵國家主權屹立於香港,太平山則表達了祝福香港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橙紅色主色調則昭示著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持續繁榮發展的城市景象。畫家相信,香港雖經歷了社會運動和疫情的不同挑戰,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依靠祖國的強大後盾,香港定會永駐東方明珠的輝煌。

趙志軍和他的《輝煌時代》(左)。

藝術反映時代,撫慰受創心靈,感化人心,起着凝聚精神力量的社會作用。新冠疫情大爆發並持續經年,令香港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藝術家們的心靈亦受到極大衝擊,但仍心繫社會,並以新方式思考、創作出主題、風格新穎的特色作品:有的激勵在前線奮戰的抗疫英雄,如黃嗣的《無畏,必勝!》和高杏娟的《全賴有你,生命有救!》;有的展現出希望都市的面貌,如陳家義之《大日子》;有的則留住疫情下香港大自然的景致印記,如馬銓之《香港日出》,以及以脫俗方式展現當下美好,如朱潔儀之《香江荊艷·宏偉》。

激勵前線抗疫英雄的作品《無畏,必勝!》。

也有藝術家借助畫筆來表達對香港未來的祝福,許昭奇以一棵盤根錯節的老樹創作《守望香江》,曾鍾貴則在樹上畫了25個石榴和九隻鳥兒來寓意香江繼續繁荣美好的《代代相傳》。整個展場不但流露藝術家對香港的情懷,更彌漫着濃厚的大自然氣息,以及對祖國美好河山和中華文化的禮讚,並洋溢着愛意和溫暖,散發正能量。

《代代相傳》以25個石榴寓意香港回歸25周年及繼續繁荣美好。

在疫情期間,到大自然中享受難得清靜的林天行特別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今年初某個陰天日,我到萬宜水庫破邊州寫生,當時四野無人,遠處有數個小島及一望無際的大海,近處則是滔滔海浪,此時一艘小船靜靜地駛過,船尾留下白浪痕跡。我突然感悟,眼前景象就像香港當下,陰霾天加上翻騰海浪、大家苦臉愁眉,大船猶如疫情,它施然渡海留下的白浪瞬間消逝,最後大海依然是大海。只要用這個心去看世事百態,心境就清靜多了。」

以香港風景為主題的作品不少,圖為卓曉光的《燦爛維港》(左)和李霞的《大澳印象》。

展覽之後的周日(6月26日)在同一地點,將有三場講座及其相關互動活動,主題分別是:上午有由林天行、熊海、趙志軍、王秋童、黃孝逵主講的《水墨的創新與探索/中國藝術講座示範》,廖井梅、沈平、潘躍輝、歐陽國健主講的《油畫寫生的色與形/西方藝術講座與示範》在下午開始,而傍晚則由朱達誠、周晉、何百里、馬達為、益行主講《香港藝術展望/藝術家創作心得》。

藝術界同行前來道賀,左起:香港話劇團前行政總監陳健彬、趙志軍、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蕙心、林天行、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集古齋總經理趙東曉。

值得一提的是,是次活動由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是馬會撥款六億三千萬港元支持特區政府為慶祝香港回歸 25周年而舉辦的多個項目之一,延續馬會秉持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與香港並肩同行。(編者按:更多精采圖片,可參考後續圖片選輯。)

來源:巴士的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