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周年】陳永華深港兩城書寫音樂生涯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中國音協顧問、香港文聯會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副院長陳永華教授接受晶報元故事欄目專訪,講述他在深港兩城間書寫的音樂生涯。

6月9日,深圳,龍舟水繼續伴著陣陣狂風傾瀉而下。

持續兩天的主科考試正式結束,2022年高考進入尾聲。有人短暫卸下壓力;有人暗自思忖,過去兩天的奮筆書寫,離那所想要安置4年青春的大學尚有多遠?

彼時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在校學生,已迎來暑期。新一學年到來後,正在參加高考的一部分人,會憑借一紙通知書進入這座校園,成為他們的學弟學妹。

“我們的招生手冊已經准備好了,在6月11日到19日,我們會去長沙、成都等好多地方分別舉辦2022年招生答疑會。”手機屏幕裡,陳永華教授正在和我進行一場網絡訪談。陳教授人在香港,隔著屏幕,他向我講起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的招生情況,還有他的音樂生涯。

出現在許多份志願表中的港中大(深圳),是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裡的“後起之秀”。2021年9月,來自廣東省內的8位學生,成為該校音樂學院首屆學生。陳永華告訴我,今年9月,這8位學生不僅會迎接更多來自湖南、山東、四川等不同省份、城市的學弟學妹,學院也將迎來首屆碩士研究生。

“聽說一個新學校開設本科專業後,要等十年才能有碩士專業,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就有三個學士專業,兩個碩士專業。”陳永華今年年底還要呈交博士的培養計劃,“我覺得難度是很高的,因為一切都是新的。但是我很樂意。”他說。

今年6月舉辦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2021級學生音樂會場景。

廣州番禺石樓鎮,那裡是陳永華的老家,准確地說,是陳永華父親的老家。

由於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生活困難,陳永華的父母早年便輾轉到香港謀求生計。1954年,陳永華在香港出生,他還有兩個弟弟。只有小學文憑的父母,艱難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擁有鋼琴這類樂器對這個家庭來說,難免有些奢侈。但誰也沒料到,這個毫無音樂氛圍的家庭,後來會誕生一位傑出的作曲家。

高中時,陳永華和同學們偶爾一起彈吉他唱歌,那時候,他們還不會看五線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同學帶進一個教會唱詩班現場,那裡的人唱了一些西方古典歌曲,第一次聽古典音樂的陳永華被深深吸引。他對音樂的興趣很快被唱詩班指揮發現,指揮主動提出免費教他彈鋼琴。教堂一個小房間裡,陳永華跟著這位指揮練了兩年鋼琴後,考上當時一所叫羅富國教育學院的師範學院。

那時,英語教師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陳永華選擇的第一個科目就是英語,第二個科目選擇了中文。因為對自己的音樂能力尚未建立自信,陳永華本來第三個科目要選擇歷史,但鋼琴老師鼓勵他,“先不要說自己不行,你要有信心。學校會面試,看你可不可以念音樂,如果他們面試了,覺得你音樂不行,你可以繼續念歷史”。老師的這番話讓他順利通過面試,有機會接受音樂課程系統訓練的同時,也成為他後來走上音樂道路的關鍵轉折點。很多年後,陳永華也經常用這番話鼓勵他的學生們。

師範學院的音樂學習,讓陳永華對音樂的興趣又濃厚了。帶著周圍人的不解,他選擇進入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繼續學習。那時他想,即使學音樂不好找工作,還可以回去教英語和中文,“肯定很多學校請我的。所以我沒想太多,就想繼續學音樂,我就喜歡。”彈鋼琴、拉小提琴之余,陳永華常會思考:一首好曲子是如何寫出來的?自己能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他為此選擇學習很多作曲相關的科目,看很多書,聽很多音樂。

在作曲領域一個猛子扎下去,陳永華陶醉其中。“還要繼續讀書!”大三時,他斬釘截鐵下定決心,要拿全額獎學金出國深造,否則,以自己的家庭條件繼續讀書意味著負債累累,更意味著不可能。後來,他拿到獎學金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花5年時間,分別提前一年取得了音樂碩士和博士的學位。1986年,他進入母校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開啟音樂教育生涯,並在作曲方面成績斐然。

如今回頭看,陳永華仍然覺得自己成為一名音樂人更像是一個意外。

我問他,是否想過自己其實是有音樂天賦的?

“我一直都不敢說我有什麼天賦,我從來不從這個方面想,而且越來越不會這樣想。”這些年見證了許多學生的成長經歷,陳永華痛心於一些入學面試時天賦不錯,卻沒有努力以至於畢業時毫無所獲的學生。“你要看得出誰比你好,這個很重要,如果你真看不出來,以為從來都是自己最好,你就沒有進步了。”他說:“所以我不想天賦這個事情,我只是努力。”

《三國志》《長城》《敦煌飛天》……西方古典音樂是陳永華的音樂啟蒙,中華文化則是他音樂創作中的源泉。從《三國演義》到唐詩宋詞這些古典文化代表作,再到魯迅、茅盾、巴金等人的現當代文學,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是陳永華的一大樂趣。陳永華也研究古琴的作曲方式,在他看來,這是最原裝的中國音樂,為此,他曾在1981年專門前往中央音樂學院,拜訪藍玉崧先生及吳景略先生等大師,那是他除回番禺探親外第一次去內地城市。

1997年7月1日,中英兩國政府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1997年6月30日23時59分,大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英國國旗和香港旗降下。7月1日0時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飛揚升起,香港正式回歸祖國懷抱。

很多人不知道,這場交接儀式上有一個小插曲,但受邀在現場見證回歸大典的陳永華牢牢記得。當晚,原計劃英國國旗的下降與中國國旗的升起會緊密銜接,但英國國旗降下後,距離7月1日0時還有12秒。這突然多出來的12秒,讓現場頓時肅立寂靜。滴答、滴答……所有人心裡默數,12、11……2、1,終於,樂隊奏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靜默瞬間打破,現場一片沸騰。

“那12秒裡,全場數千人的企盼好像要爆炸似的。”提起那晚,陳永華記憶猶新,“很感動的!”交接儀式在7月1日凌晨大概2點鐘結束,陳永華馬上回家,睡了有兩三個小時,就又爬起來趕在早上8點鐘以前,回到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他要見證香港回歸祖國後的第一場升國旗典禮。

“這是很獨特的體驗,你會自然唱起(國歌)來。非常不一樣。”每年,陳永華都會作為嘉賓參加國慶節和香港回歸祖國周年慶祝儀式。

很長一段時間,陳永華對祖國內地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源於書本、電視、電影,直到有一天,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對於內地確實沒有實實在在的親身體驗。

回到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任教後,作為香港音樂界代表,陳永華經常受邀前往很多國外城市參加會議,蘇黎世、巴黎、倫敦、東京、柏林……他早已熟悉它們。但“我去過多少個中國城市?”有一天,他突然這樣問自己,“為什麼我去過這麼多歐美城市,對我自己的國家卻了解得那麼少?”陳永華不斷反問自己,“我看電影看電視,知道內蒙古大草原,也知道敦煌莫高窟,但我從來沒有實地去過。而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我去了好多遍。這個講不過去的。”

來自心底的一次次發問,驅使陳永華在書本和屏幕之外,一有機會就踏上不同的內地城市,用腳步丈量他不曾真正了解過的地方。

廣東、廣西、湖北、湖南、雲南、海南、黑龍江、內蒙古……上世紀90年代末,去各個不同城市參與音樂交流之外,陳永華不停到內地旅游,他去過許多城市後發覺,這些不同地方實在有趣又讓人驚艷。“住在森林的人跟住在海邊的人以及住在大山、大草原的人完全不同,他們吃的東西不一樣,文化不一樣,方言不一樣,地方戲曲不一樣,所有都不一樣,可以說我對中國的了解越來越多了。”得知我是甘肅人後,他興奮地說他去了3次敦煌。

去旅游的經驗也是交流提升語言能力的機會。陳永華的普通話大多是在旅行中,盡量與內地人講話而練就的。“這是蠻有趣的一個經歷,我是學英語、法語、德語很流暢以後,才講普通話的。”藉由這樣的體驗,陳永華把過往習得的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和現代生活相連,構成他成熟的作品。“現在回頭看,我在香港念本科時,作品是非常西方的;在加拿大時,我很生硬地把一些中國元素加進去,並不鮮活,到後來我才能慢慢把中國文化融入作品,並用現代語言表達出來。有這麼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刻意預先想得出來的,就是一路走一路把它修訂,變成這樣子。”也因此,他會告誡學生們,將來到外國念書,不要關起門來待在學校裡面,應該去了解這個國家及地方的文化。

這些經歷影響了陳永華的創作,也塑造了他的音樂教育觀。

音樂學院永久校區(設計概念圖)。

離港中大(深圳)校園不遠處的龍崗體育中心地塊,是計劃在2024年全面建成的深圳音樂學院永久校區。而在周邊的臨時過渡校區裡,首屆音樂學院的學生已完成了1年學業。作為深圳市“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深圳音樂學院由港中大(深圳)籌建,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2021年9月就已正式招生。

那個時候,我們才剛把本科課程送到北京審批,時間太緊。”沒有人比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副院長陳永華更了解學院的籌建始末。

籌建深圳音樂學院的項目,具體由港中大(深圳)副校長羅智泉負責。2019年初就迅速搭建一套班子,在永久校區建成以前,利用過渡校區開展教學工作,目標是打造一所學生規模可達1000人的高等音樂學院,時間緊,任務重,籌劃工作宜早不宜遲。港中大(深圳)方面第一時間與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的同事們交流後,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的教授們推薦了一個更為合適的人來做這份工作,那個人就是陳永華。

作為著名作曲家及指揮,陳永華教授擁有國際視野與經驗、又同時熟悉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與內地音樂事業。受邀在深圳與港中大(深圳)徐揚生校長交談後,陳永華答應了籌建邀請,“如果這個事情我能幫忙,最後深圳有一個很好的音樂學院,這也是我晚年的一個成績”。2019年4月,陳永華以籌建深圳音樂學院的顧問身份開始工作。不久,深圳音樂學院籌建辦公室成立, 陳永華擔任副主任。

從專業角度釐清預算的同時,師資隊伍也同步搭建。2021年秋天,依照聘請一位擁有國際名望的藝術家做院長的目標,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葉小鋼教授被聘為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院長,陳永華為副院長。有國際經驗,是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組建教師團隊的首要原則。

“其實我們很感謝他,像他這樣有名望有成就的人,根本不用來當院長,當院長只會給他添麻煩。他很有遠見,是帶著使命感才來當院長的,因為這個工作太艱難了。”對於籌建工作的瑣碎,陳永華深有體會。

“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來了以後,所有專業課程都是我寫的。”短短兩年,經過不斷論證,陳永華已為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寫了三個本科專業培養計劃與兩個研究生專業培養計劃,新的擬增設專業也陸續進入審批階段。“過去這三個本科專業送到教育部完全沒有更改,就通過審批了,聽說這也不容易。一般都是教育部有意見,需要改。”今年9月,首屆音樂表演碩士研究生將入學,明年,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還將招收作曲碩士研究生。

琴聲悠揚、歌聲婉轉。6月12日晚,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音樂季暨“夏之旅”室內樂音樂會在龍崗文化中心音樂廳亮相。學院在慢慢壯大,音樂卻已飄出學院大門,與更多藝術愛好者相見。

陳永華(右二)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在一起。

“精於藝,博於文;志於道,成於行”,是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院長葉小鋼提出的學院精神。這與陳永華30余年來在音樂教育上的觀念相吻合。

一直以來,外界對學習音樂的學生存在一些刻板印像,認為他們的文化課成績普遍不會很好。陳永華用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學經驗和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的招生情況,否定這種看法。“學生高考分數達到某個層次才能報音樂系,然後我們才面試他們。面試時用英語交談,我也看他們的高考分數,再看談得怎麼樣。”

“首先,接受通識教育時,要多認識不同的朋友,了解大學教育的廣博,對追尋知識的熱情不單單只在音樂上;第二,要對所學的音樂文化有興趣,你演奏貝多芬,卻不知道德國人、德國文化、德國歷史,這是不行的。不能純粹從聲音上學音樂,音樂不是聲音,音樂是文化;第三,如果你沒有為人服務的心,你就不配當一個大學生,更不要說當音樂家。你越能想到怎樣為人服務,才能發揮你的所長,更多的人因為你的存在,能夠幸福生活,這才是我們作為一個大學生最高的目標,大學本來不是訓練你賺很多錢的。”這是陳永華曾公開對港中大(深圳)音樂學院首屆8位學生提出的三點要求,先決條件是“精於藝”。

音樂人要關心社會,這是陳永華最看重的一點。當年從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畢業時,其實還有一個小插曲——他本想去讀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系的碩士,因為他覺得音樂只是一生的興趣,社工似乎更有意義。但港中大的一位教授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寧願見到一個念音樂畢業的人,將來是非常關心社會的,這比多了一個平平凡凡的社工好得多。”這句話改變了陳永華的人生軌跡,也成為他經常與學生分享的經驗。

“我希望我們音樂學院畢業生能夠成為中央層級的文化官員。”面對除了表演,想培養什麼人才的問題,陳永華這樣回答深圳市政府相關領導。“為什麼不可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有一個人是在騰訊或在華為負責音樂項目?除了鋼琴家以外,我們的學生有好多事情可以做。我希望我們的同學能靈活學習,靈活擇業。”他常和同學們講,希望他們學音樂是出自個人興趣,爾後通過學音樂發展個人智慧,擴大眼界,找一些能服務社會的事情才最重要。

因此,陳永華在通識教育與音樂課程以外,設計了很多創新性課程。比如,所有音樂學院學生都會修一門叫《職業道德與企業精神》的課。“你做生意做得很好,但是你沒有良心,做什麼都要有道德,藝術家當然也要有。不管你怎麼有名,排練要准時,不能耍大牌,准備功夫要夠。我希望音樂學院的同學都修這門課,違法的事不要做。還要有創業精神,因為將來你也可能自己辦一所學校,你要懂預算、登記過程這些。我這個科目肯定全中國的音樂學院都沒有”。而《音樂與社會》一課,則與同學們探討現實層面上如何用音樂推動社會發展。

“我希望音樂學院所有東西都是跟社會有關,抽離藝術層面。我也把“培養學生不單單是為買票的人來服務”的理想,告訴我們的老師,他們都明白。”到2024年永久校區建成時,陳永華希望發揮音樂學院的社會功能,不僅培養1000個學生,而且是為深圳市民以及更多大灣區的人提供音樂教育。音樂學院的目標是提升大灣區的文化,讓大灣區變成中國音樂文化重鎮。

一個月前,一片煙雨朦朧中,車子飛馳而過,我透過車窗匆匆瞥了一眼音樂學院永久校區的選址地,跟隨地基一路拔地而起的,將是一屆又一屆青蔥學子遠大的夢想與前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副院長陳永華教授

陳永華簡介

作曲家及指揮,香港太平紳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講座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及音樂系系主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常務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成立的明德學院副校長(學術)。現任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香港合唱團協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客座教授及中國音樂家協會、香港舞蹈團等多個團體的顧問。

陳永華是香港管弦樂團首位駐團作曲家,創作了十首交響曲,多首管弦樂曲、室內樂、合唱及兒歌等。七首交響曲由雨果制作有限公司錄音出版,俄羅斯的兩隊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及香港中樂團灌錄,第五、第六交響曲總譜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曾就讀香港中文大學,隨紀大偉教授習作曲。後獲英聯邦獎學金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師事約翰·伯克域夫,獲音樂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於2019年6月帶領合唱團到加拿大多倫多與當地樂隊首演他的第九交響曲《仁愛大同》,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作。第十交響曲《春秋》乃為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而作, 2022年7月將於香港首演。

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