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兩地戲曲專家在香港演藝學院主講「藝術大講堂」 探討中華美育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呂書練

在第14届「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期間,來自北京和香港的四位戲曲專家昨日(21日)上午在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出席「藝術大講堂」,圍繞主題「中華美育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進行座談、交流,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志敏偕該校師生出席講座,並參與全程。專家們兼具理論與實踐的扎實內容及精妙絕倫的演繹引起熱烈迴響,掌聲不斷。

「藝術大講堂」現場。

蔡志敏在開講致辭時表示,香港演藝學院很榮幸成為本届「藝術論壇」協辦機構,並為論壇籌辦本場配套活動「藝術大講堂」。她針對本届論壇主題「固本鑄魂——藝術教育與中華民族精神之培養」提問: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固」甚麼「本」, 「鑄」甚麼「魂」呢?又如何在藝術教育中培養中華民族精神呢?

蔡志敏說,中華民族精神植根於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我們的藝術也是燦爛多姿的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雖然有很多磨煉,卻沒有出現斷層,甚至消亡,在世界古文明中是很獨特的。這是因為中華文化能夠做到代代相傳,並且不斷兼收並蓄。所以,藝術教育在吸收學習當代世界各種藝術形式的同時,也需學習如何在欣賞、傳承我們豐富的文化底蘊基礎上,探討文化的發展創新的課題。

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志敏在開講前致辭。

四位主講專家是來自北京的中央戲劇學院院長、教授兼博士生導師郝戎,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教授張堯,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京崑劇場藝術總監鄧宛霞,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港澳非遺發展研究會召集人、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創院院長毛俊輝。「藝術大講堂」由該校戲曲學院院長劉國瑛和前有線電視新聞主播張靜文主持。

香港演藝學院。

首先發言的京崑戲劇表演藝術家鄧宛霞曾在歐洲和北京接受演藝專業訓練,對香港、內地和西方的教育都有體會和感受,她就從自己學藝、從藝的經驗出發,分享個人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認識。她說,無論是中國戲曲,還是書畫,都不是寫實的風格,而是「虛擬」或 「寫意」,正如齊白石所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典型的京崑舞台只有中性的一桌兩椅,環境是帶在演員身上的,看的是演員的表演。但這並非意味着當初無力購置布景或舞台科技落後,而是一種審美的選擇。所以,「寫實」與「虛擬」是基於兩種不同的認知、兩種看世界的方法。

鄧宛霞認為,「寫實」是源於「主客二分」的概念,「我」和「世界」是分割開的。但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寫意」則源於「天人合一」,是一種全然不同的宇宙觀,正如莊子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或馬道祖說的:「凡所見色,皆是見心。」既然創作源於「心」,就形成了「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等的美學價值,並產生了一套「以人為本」、「以心為源」的完整傳承方法,注重口傳心授,強調品格建立,以及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 。那麼,學藝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

京崑戲劇表演藝術家鄧宛霞。

本身同為著名京劇、崑曲小生演員,並曾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的張堯則就戲曲教育的體會跟師生交流,並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說,戲曲教育是「高台教化」,搞清楚演甚麼戲、誰來演、演給誰看、想傳達甚麼意思,很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需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那麼,戲曲教育傳給學生甚麼劇目?戲曲中講的故事及做人道理是否達到情、理、技結合?因為無論甚麼劇種,都要講道理、講故事,傳達情感,這需要戲曲人對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認識、理解和認同。所以,戲曲人尤其戲曲教育人一定要有文化自信。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6月初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講話中提出以「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來概括中華文明有別於其他文明的獨特性,即「五個突出特性」,他認為,教人向善的戲曲藝術是最完美詮釋「五個突出特性」的載體,也是一個講道德故事最好的載體。

但以甚麼來解讀、衡量一個合格和優秀的戲曲演員呢?這需要一個標準或指標,這既講文化內涵,也需要心與心的文流。這也是一種文化傳遞。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再將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需要每一位中國人的努力,並需要理解文化自信、審美自信、戲曲自信和劇種自信的內在邏輯關係。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張堯。

曾從事演員、導演、教學工作的毛俊輝也是創作人兼製作人,同樣從個人經驗出發,並以「創造性」為主題,分享對美育和培養人才的心得和觀點。他說,美育涉及價值觀問題,而今日的價值觀是混亂的,不僅僅是香港和內地,而是世界性的。以前學藝術是有一套規矩的,要經過學習規矩才投入這個行業,即使他當年在美國學習和從事戲劇工作,同樣要講究他們的規矩,才能實踐和發展。但今日不是這樣的,而是很混亂的。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定位美育的標準。

他說,由於全球化,以前的美學教育是從西方標準來看,是否好呢?不完全是。而像剛才鄧老師說的那種傳統美是我一生的追求,但那是否答案呢?也不一定,因為環境和時代不同了。以前的教育偏重對技藝、技巧的培訓,但這些是有限的,而且可以今後慢慢累積,反而更需要跟學生強調表演藝術中的演員道德,包括學習藝術的責任、修養、品味和追求所在。

毛俊輝認為藝術工作者要有道德,「你要愛我心中的藝術,而不是愛藝術中的我。」藝術中的「創造性」是人性的一種追求,但不等於搞新花樣,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有自己的審美觀。

毛俊輝是香港話劇團前藝術總監兼桂冠導演。

曾於2009年在香港演藝學院有半年教學經驗的郝戎說,這次出席藝術大講堂對他有特殊意義。他首先從「文字」入題,指中國漢字是世界上幾千年來唯一沒有斷層的文字。從甲骨文至今,我們現在每天書寫的漢字,仍然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字。這是世界發展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比肩的,也是他自信的來源。

他認為,有漢字的存在,中華文化就不會被滅絕,也不會被外來文化所吞噬。由於使用漢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漢語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其他。他並以外國人看不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和唐詩英文翻譯而說明,漢字是中國人安心立命之所在。所以,中國人談美學和美育要以自己的文化為支撐點,「文字正是我們的文化基石。」

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

郝戎接着以當年在演藝學院接觸到很多元的東西而發現「多元」的可貴,但強調要在「多元」中找到民族的主體性。他以李安導演的《囍宴》為例說,「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具世界性。」因為電影中每一個場景和演員的舉手投足都充滿中華文化魅力。

他最後再以演藝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作為兄弟院校為例說明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還特別提到在演藝學院時的幾個同學名字,指他們的演出都是非常國際化的中國故事,並為他們自豪,「我非常想念他們。」引起學弟學妹們的共鳴。

現場學生提問。

值得一提的是,四位講者不但是戲曲、戲劇研究專家、學者,而且都有非常豐富的演出、導演和創作方面的實戰經驗,他們在座談交流中也結合了自身的經歷,令兩個小時的藝術大講堂生動活潑,贏得一陣陣的掌聲。

講堂結束後,講者、嘉賓和師生大合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