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式現代化藝術教育傳承發展中華文化──記第14届「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

9月19日至22日,第14届「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在香港舉行,來自海峽兩岸與港澳地區的多位專家,圍繞如何培養能夠承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文藝人才,如何發揮藝術教育為青年培本固元、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獨特功能,以及如何融合古今中西的美育資源,進行了深入探討。

第十四届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現場。

建立自主的藝術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郝戎。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感知方式獨樹一幟,絕不是任何其他文化、其他文明所能替代的。中華文明的根扎得很深,中華文明的土壤非常肥沃,其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華文明發展的路徑很正,所以,它可以在其他文明古國相繼湮滅之後能碩果僅存。」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郝戎認為,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中國的文藝理論應當在多元世界格局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應建立以繼承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為核心要素的中國文藝現代話語體系。「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建立在全部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礎上,而不單是建立在文藝作品的基礎上,因此它既能總結已有文藝作品的經驗教訓,理出規律和技法,同時又能指導創作,在吸收外來營養的同時,保持着自己的核心價值和本質特徵。」郝戎談道。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

「只要我們放棄對西方理論不切實際的幻想,將中華美學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融會藝術學中的現代性、中國性、現實性,就能夠建構起全新的藝術學知識體系,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適配中國藝術傳統和實踐的知識體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認為,我國藝術學科是在借鑑西方相關學科建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要建立自主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在學科設置中可以另起爐灶,「統一的藝術學學科會打破門類藝術學之間的壁壘,促成有關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美術、書法、設計等門類藝術研究之間的交叉與合作,從而突破西方確立的學科範式的局限,一方面有利於藝術研究適應藝術實踐向跨媒介方向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於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加入藝術學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有利於中國美學和藝術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孫媛媛。

「自西洋美聲唱法傳入以來,中西唱法論爭讓聲樂理論界就聲樂藝術的本質、歌唱方法的科學性、民族唱法的風格樣式、歌唱藝術的審美標準以及中高等聲樂藝術專業的學科建制等進行了長時間、大範圍深入討論,『食洋不化』、『固步自封』等現象得到了根本扭轉,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中西聲樂藝術理論互鑒融合的局面最終得以形成。」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孫媛媛認為,自主培養藝術拔尖人才是大眾的期待,也是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需求,需要為他們創造出「中西合璧、融會貫通」的發展條件,給予他們足夠的舞台實踐機會和國際交流機會,有意識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創新意識和家國精神。同時要堅持服務國家需求和注重實際貢獻的人才評價導向。

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藝術教育

中央美院教授、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宋修見。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的時代語境下,藝術教育要着眼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優秀藝術人才,必須高度重視對藝術學子的家國情懷的涵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需要全面總結和着力傳承中華美育傳統中對人的生活興致與趣味的重視、對人的品味格調與精神境界的推崇,使青年一代能夠在研習中華文明經典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一種具有東方美學意蘊的生活觀和一種尊崇『家國天下』的世界觀,在大眾化、世俗化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建構起作為完整的人的豐沛的情感世界和充實的意義世界,以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人類文明的寬廣視野投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在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中,對於藝術教育的現實意義和志趣內涵,中央美院教授、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宋修見這樣闡釋。

中國民協香港會員分會主席鄭培凱。

中國現代美育先驅蔡元培曾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美育的傳統,但從來沒有成為全民教育體制的重要部分。一百多年後的中華大地上擁有了更適宜發展美育的經濟基礎和更現代的教育理念與結構。中國民協香港會員分會主席鄭培凱認為,面向青少年的藝術教育有助於個人擺脫陳規的羈絆與束縛,在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找到平衡,也能協調個人獨創與文化傳統之間的牴觸與衝突。特別是在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中,能夠避免走向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任何一個國家要推行藝術教育,必定考慮其社會功能與影響,希望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質與藝術欣賞的能力,借此開啟文化創新的環境與契機。因此,藝術教育必須是義務教育。推行藝術教育應與青少年成長的文化環境相結合,從具體藝術典範中汲取滋養,才能事半功倍。」鄭培凱談道。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張堯。

國家大劇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張堯表示,國家大劇院的藝術普及教育平台能夠為廣大青少年提供「殿堂級」的藝術體驗。劇院藝術教育具有社會美育屬性,能夠搭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橋樑,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作用,讓各種資源要素在這個平台上高效流通、合理配置,以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化。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妮則指出,延安魯藝的藝術教育傳統對新時代中國文藝的發展和藝術教育有着深遠的影響和廣泛的指導意義。

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妮。

學校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實踐場所,據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肖薇介紹,從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期間,清華大學的美育通識課程、藝術理論課、零基礎實踐課的數量,還有選實踐課、總選課的人數均成倍增加。歌手、作家陳美齡結合自身經驗,強調了網絡時代青少年自我肯定能力的重要性,而學習本國文化和藝術特別有助於提高自我肯定能力。香港美協副主席廖井梅談到在繪畫基礎教學中,首先要教會學生的是眼睛如何觀看、如何理解、如何取捨。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系副主任李炯毅探討了美術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有效融合的高校美術課程,探索尊重藝術發展規律的同時培養德藝雙馨創作人才。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肖薇。
歌手、作家陳美齡。
香港美協副主席廖井梅。
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系副主任李炯毅。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將澳門打造成「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藝術教育工作者自覺承擔起了區域文化交流發展的責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導師張澤珣表示,要在數字條件下探索將非遺教育融入澳門學校的課堂。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兼音樂家專委會主任周游提到,在2009年9月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與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聯合辦學之前,澳門一向缺乏中等專業音樂教育,目前澳門已形成了由高等教育向中等教育伸延的音樂教育系統。值得一提的是,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澳門青年交響樂團以及各大琴行和音樂中心,均投入了社會化的音樂培訓,滿足市民不同層次的需求。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導師張澤珣。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兼音樂家專委會主任周游。

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獨特功能

「在香港這個匯聚東西方文化的國際都市,要培養具有文化藝術素養的年輕人,並且引領學子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成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傳播者和繼承者。」借助香港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功能是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霍啟剛所關注的問題。霍啟剛在致辭中介紹了香港藝術發展局「校園藝術大使計劃」「學校與藝團夥伴計劃」以及他和大灣區一家基金合作打造的青年藝術欣賞體驗先導計劃等藝術教育項目。香港的新目標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主席劉小康與大家一起重溫了過去21年間,緊緊圍繞香港文化政策及重大文化發展項目的「四城項目」活動的討論成果,希望對將來內地和香港文化交流活動有所助益。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霍啟剛。
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主席劉小康。

藝術教育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江門市通過群眾舞蹈活動,成為了一座舞蹈之城。江門市戴愛蓮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俐介紹,2017年至今江門市舉辦基層舞蹈藝術教育、展示活動超過3000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數超過200萬人次。江門市還連續舉辦了百姓健康舞大賽、「戴愛蓮杯」舞蹈展演,參與「中國舞蹈日」活動,為藝術教育成果搭建了廣闊的展示平台。

江門市戴愛蓮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俐。

2020年2月全國人民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教授古麗米娜‧麥麥提的網絡公益舞蹈教學引起了網友學習民族舞的熱潮。在她看來,這股學習舞蹈的熱潮得益於民族舞蹈擁有的群眾基礎,舞蹈動作中囊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民族融合是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來源。目前,她和團隊正探索利用數字技術捕捉舞蹈演員動作生成虛擬人,來進行公益舞蹈教學。「做好藝術教育,一定要堅持中華文化立場,還要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古麗米娜·‧麥麥提說道。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教授古麗米娜‧麥麥提。
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

「大自然是有形的文化,而文化是無形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真、善、美是無可取代的,但願在自然的洗禮中,帶給我們深度的生命的律動與節奏,讓大自然的聲與色不斷湧入我們現代的境界。」81歲的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用詩一樣的語言闡述着藝術教育與大自然的融合。在「世界大同」理想的驅策下,他的願景是藝術教育在抒發個人情感之外,還要發揚人文精神、美化環境、促進世界和平,以此讓中華文化普及全世界。

來源:《中國藝術報》(圖/文:記者馬李文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