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堂創會首個聯展《吾行五方》:五位新一代藝術家演繹多元人生

呂書練

五位香港藝術家一段北京緣,促成了一個於行走中尋找「我」和「世界」的聯盟「遊藝堂」,並於前日(9月1日)起,一連五日於香港大會堂高座展覽館舉行創會首個聯展《吾行五方》,展示五人合共逾百份風格迥異的作品,為今年正好60歲的大會堂注入一縷清風。

這次展覽的五位藝術家。左起:陳樂怡、何紀嵐、蘇思靈、靈蝶姬和容藝文。(香港文聯網)

他們是主席兼現代水墨畫家蘇思靈、水墨畫家容藝文、多媒體藝術家靈蝶姬、新派水墨畫家何紀嵐和書法家陳樂怡,五人分別以「大象」、「小象」、「具象」、「意象」和「凝象」為主題,題材及表現形式多元化,包括現代水墨、西畫、書法、立體裝置、雕塑,從五個方向呈現藝術家的探索及其對人生的反思,並揭示世間萬象和藝術家內心的連接。

展覽請柬。

五人這份緣結於四年前的北京。2018年,在香港中聯辦支持下,由香港文化藝術推廣協會組織了逾30位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參加香港書畫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班兼遊學交流團,為期一周,既出席大學主辦的講座,也參觀畫展和遊覽京城文化街等,行程緊湊,卻收穫豐盛。

主禮嘉賓和藝術家大合照。(香港文聯網)

返港後,五位相談甚歡、志趣相投的遊學生繼續延續這份緣,不時聚首交流,並相約切磋,結下深厚的友誼和藝術之緣,遂於2020年組成聯盟,並各自創作。幾年下來,各人在疫情下累積了不少作品,決定聯手展出。

兩位書法界前輩戚谷華(左)和容浩然前來為後輩打氣。(香港文聯網)

身材高挑的蘇思靈以「大象」為題,其作品風格也予人無形恢宏之感,她以現代水墨重新演釋孕育女媧、盤古等中華文明的精神載體神山《昆崙》,又將自己遊絲綢之路的體悟,以《敦煌之九色鹿》詮釋丹霞地貌和九色鹿神話「善惡到頭總有報」的佛學理念,表達了畫家的尋根意志和對華夏文明的嚮往。

蘇思靈作品一角,左為《昆崙》。(香港文聯網)

「小象」乃指微觀之象,喜歡小動物的容藝文就以此作為情感表達之載體。她在《赤之子 Vs青之子》中,以赤色和青色描繪一組金魚,有反白眼、瞪眼、發呆眼、怒睛、無眼等各種神態,藉此代入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的神態,饒有趣味;再以藍白之調的《靜觀》表達了她對兒時生活的一種緬懷。

容藝文的紙本設色作品《赤之子 Vs青之子》。(香港文聯網)

說到「具象」,莫過於實實在在的裝置作品,除了繪畫,靈蝶姬特別創作了一對木椅子裝置,觀眾可坐在其中感受,椅上的大手(扶手)讓人放心地依靠;椅背上的大眼睛和耳朵則在提醒人們,要觀照真正的自己,並聆聽自己的心聲,擁抱自己。

靈蝶姬創作的木椅子裝置。(香港文聯網)

「意象」是虛的,卻無處不在,它不像寫實的具象,韻味視乎個人觀感和解讀,反而予人奇思妙想,這正是何紀嵐創「遊絲破墨」皴法的原意,善用幾何元素,以極簡主義進行創作。從《板塊》中的黑白強弱對比,到《香港格式》以幾何結構透視香港密集市容,畫家以光、色、線的虛實交織來投射港人生活動與靜之節奏。

何紀嵐作品一角。(香港文聯網)

書法家陳樂怡以書法入畫,轉向似畫非畫,構成她的「凝象」風格──凝視眼前的固像,繼而沉思再轉化。她在《赤壁懷古》中,以厚重的塑膠彩描繪大浪淘沙、大氣磅礡之意境,使作品既有現代質感,亦有傳統書法之張力;《團圓》則取其「圓」之意,以「團」之外框把二字收攏其中,突顯圓融、圓整之意,又不無活潑、生動,有書畫同源、無以類分之意。

陳樂怡和她的最新作品,她右邊為《團圓》,左邊為《赤壁懷古》。(香港文聯網)

大會堂高座展廳的空間不算大,卻充滿了人氣和花香,主禮嘉賓包括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中國書協香港分會副主席戚谷華、著名中國水墨大師何百里、香港文化藝術推廣協會會長劉若儀、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以及大公報副刊部主任管樂。

主禮嘉賓左起:劉若儀、彭婕、戚谷華、何百里、鄺美雲和管樂。(香港文聯網)

遊藝堂主席兼開幕禮主持蘇思靈在開場白中特別說起當年遊學的緣份,促成五人進一步交流及創作個性鮮明的作品,並向催生該活動的時任中聯辦宣文部處長彭婕和書法家劉若儀致謝。

彭婕在致辭中表示,今日看到這些藝術家的成果感到欣慰,並透露香港文聯未來會大力支持及推動年輕藝術家走出香港,多到大灣區交流,在更廣大的天地有更佳的發展;劉若儀逐一分享自己跟各位藝術家的交往,她期望他們為香港的繁榮、國家的昌盛多出一分力,為藝術發光發熱;何百里則以長輩身份提醒年輕人銘記兩位「媒人」,並為展場上大寫的ME和WE作詮釋,指前者代表個人,後者寓意團隊,五人的創作風格各異,卻有殊途同歸之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