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藝術發掘周遭的美?|藝術家林天行新作《天行之路》
香港藝術家林天行於新作《天行之路》詳細介紹了他的畫作以及他創作時的心路歷程,當中包含他對藝術的看法。他認為藝術是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工具,如何發掘身邊的「美」就成了藝術家們的課題。對他來說,「修養」就是發掘「美」的不二法門。以下為書本節錄內容。
藝術家對世界的認識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要表達什麼?如何表達?為什麼表達?都緣於對世界的認識。其獨特的視覺方式與生命中的覺悟,成就了無限種表達的可能性。
藝術越來越無法脫離整個人類文化以及對科技的依賴,當今的藝術已由各種各樣的方式呈現,未來的藝術將會出現更多不同模式。但我還是享受即時筆觸所顯現出來的快感,它映帶着激情與靈魂迴蕩,抒寫了我人生一篇篇響亮樂章。
八十年代我熱衷於描寫祖國名山大川。九〇年陝北歸來後改變畫風,開始了用西畫方式融入中國畫的試驗。我曾嘗試過許多不同的表達手法,最終打破傳統框框,以點彩或塊面組合,重新構建屬於今天的藝術。
對我的藝術實踐產生過影響的人很多,主要的有范寬、馬遠、徐渭、石濤、八大山人、龔賢、黃賓虹、林風眠、李可染,塞尚、克利、康定斯基、高更、德國表現主義、德庫寧……以及宗教壁畫、民間藝術。當然,啟發我的除了這些,還有大自然的萬物和生活中的際遇,它們都讓我有所感悟。我也因為尋找到表達的方式和途徑而創作靈感不斷。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畫藝術更着重的是「心源」的表達,通過「心源」的發揮創造出新時代的美學觀。
1995年,我驀然發現生活多年的香港到處都是寶藏,尤其是新界的美讓我癡迷。激動的心情使我在靜觀默察後,瘋狂地想要表現她的迷人之處。香港是個充滿活力,自由、開放、包容、五光十色、富國際視野的大都會。該用什麼樣的手法才能表現出今天香港的魅力呢?
我開始從造形意義上尋求中國畫的當代狀態,打破三維空間的透視構圖,採用俯視角度,傾向於繪畫的圖案化、平面化,飽滿構圖,開始了藝術的新里程。在漫長的探究中,我逐漸解構傳統的形態,取、捨、重組,融入新符號。色彩在我的作品裏與墨具有同等價值,甚至取代了墨。點彩、塊面、多層色墨重叠,建築式的渾然直綫,縱橫交錯,穿梭其間。天、地、海、棕櫚樹、長椅、躉船、街燈……構建出超現實意味的「意象彩墨畫」,營造新時代的圖式空間。光影取代留白,飽滿多彩的畫面成就了另一種美學。
1998年的《新界晴雨》(248x124cm,中國美術館收藏),使用了放射式的構成和鳥瞰視角。無盡的山和海,大片潑墨左右交錯。陽光射入縫隙凸顯奇異空間,帶着色彩的晴雨悠然落下,魚兒好似在空中跳耀,古老的大樹橫空插向天際,林中的房屋似乎在傾聽大海的聲音。只有寂靜的街燈佇立於大地上,靜觀萬物瞬變。體現香港人生活節奏緊張,努力不懈。
1998年的《碼頭》(248x124cm,香港藝術館收藏),描繪了擁擠繁忙的碼頭,燈火輝煌,水天一色,富強烈節奏的綫條穿插其間,形成一座不夜城。展現出動感之都生生不息的風姿。
《夜色朗朗》(24x27cm,1998,大也堂收藏)。夏季裏的一天,深夜回家,在酩酊中下車,眼前朦朧一片。搖曳中的棕櫚樹,印象裏的水池,月光滿地,天橋穿過了高樓大廈,露出了一角迷濛的天空。此時,萬籟俱寂。
《幽思》(74x72cm,2020,余偉先生收藏)。疫情中,我找到菖蒲抗疫。菖蒲自古以來有驅邪避疫的含義,象徵堅毅與崇高。此畫使用鳥瞰的視野,滿池菖蒲,淡墨分割成大小兩面。中間突然一片留白,表示對生命的希望;另一扇門正在打開,寓意光明的到來。
藝術是表達思想與情感的載體,黑格爾說得好:「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借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他還說:「如果談到本領,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讓我們打開想像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天際,去創造屬於今天「獨有的美」吧!
新書資訊
《天行之路》
作者:林天行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來源: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