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西河救夫》編寫創新 謝曉瑩打造香港粵劇團品牌

謝曉瑩是近年香港崛起文武兼備的新進花旦,她一身兼數職,既是演員,也是編劇,並且與夫婿高潤鴻開創多個不同層面與觀眾見面的平台,作多元化演藝發展。今年年尾,她有兩個具意義的演出,其一是自家靈宵劇團推出以青年演員為主的「青靈宵」開團,重鑄作品《七夕》的演出,另一個是康文署主辦的「古韻新風好戲候」的壓軸演出新編粵劇《西河救夫》。

謝曉瑩說到「青靈宵」的概念是於6年前得當時任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已故)女士的啟發,在2016年曾就牛郎織女的故事參與香港文化節作演出。當時由自小愛好粵劇及學習的吳立熙、婚後才全面投入粵劇演藝行的謝曉瑩主演,她說︰「我和立熙在這幾年間參加不少演出,各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和探索演藝,還需一個讓年輕演員實踐理念、夢想平台,所以『青靈宵』的宗旨一直在我們心中發酵,6年的整裝和沉澱,我們共同編寫《七夕》及主演,作為『青靈宵』開幕首演劇目。」

吳立熙和謝曉瑩為青靈宵開幕首演《七夕》
李秋元已和謝曉瑩合作多次,很有默契。

 

《七夕》舞台具有科技效果

《七夕》已於11月29及30日在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上演,由吳立熙演牛郎、謝曉瑩演織女,合演還有廖國森、郭啟煇、沈柏銓、黃成彬、周洛童、蕭詠儀等。此劇更邀得阮兆輝任藝術顧問,謝曉瑩說︰「我們這個七夕也是傳說中的神仙與凡人結合的故事,但我們強調天庭與人間也要有親情,而親人關心也是現代青年人最渴望的,今次由郭啟煇演玉帝、廖國森演王母,他們的角色演繹和傳統的嚴父慈母對調,劇中當然有仙女舞蹈,有近代科技舞台效果,貼合互動潮流的安排。」

謝曉瑩醉心粵劇的編和演。

 

《西河救夫》保留傳統劇排場

談到新編粵劇《西河救夫》的公演,謝曉瑩說此劇的編撰來源是他們於2012年起,常到馬來西亞探訪粵劇前輩蔡艷香,經由她口述,他們記錄了不少古老戲,他們都珍而重之保留,這幾年疫情期間動工整理及補充資料,編成了半是傳統重構、半是新編的《西河救夫》。此劇已安排12月5及6日在高山劇場、12月10日在屯門大會堂公演,由李秋元、謝曉瑩、阮兆輝、廖國森、吳立熙和梁心怡等合演。

康文署也主辦演前和演後講座,謝曉瑩說︰「《西河救夫》保留傳統劇的重要排場如《生祭》、《罵羅》、《亂府》、《西河會妻》等,又有加入新編部分《廟遇》、《禍變》……」此劇仍由藝術總監高潤鴻主理音樂,阮兆輝任藝術顧問,又請得吳美英設計身段,這將是齣具傳統和新意的大戲。

高潤鴻和謝曉瑩夫婦探訪居馬來西亞的蔡艷香(左),汲取不少戲曲材料。

 

戲曲視窗:粵劇觀眾增長窄幅上落

當現屆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本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時刻,在香港唯一可算是「行業」的粵劇卻未受主政者垂青,其中一項原因是市場份額不大,觀眾數目停滯不前。

從2005年粵劇發展基金成立,至今已15年多,對於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成立時,粵劇界提出的演出場地不足和缺乏青年人入行兩大主要困難,現在已經獲得相當程度的紓解。粵劇界一般認為現時演出場地大致可應付業界的需求,戲班亦因而不租用租金較高昂的新光戲院,使被譽為「粵劇基地」的它騰出大量檔期作其它表演用途。至於培訓青年演員方面,雖然沒有具體數字,但一大批新秀加入粵劇行業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演出場地增加了,演出場次自然增加,觀眾入場看戲的數字理論上應該有一定比例的增長。但實際如何,我根據2007年至2019年藝術發展局的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的資料(不包粵劇神功戲),整理出每年的戲曲演出場次、粵劇演出場次和戲曲觀眾入場人次。我選了2007年至2008年的數據作第一年度的資料,理由是考慮到2007年是粵劇發展基金成立的第3年,經過3年的運作,粵劇發展基金對業界的影響也應該呈現。另外,戲曲演出場次和戲曲觀眾入場人次也包含其它戲曲劇種和粵曲演唱會,可惜自2015年和2016年起,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調查報告已先後不發布上述兩項資料。但根據2008年至2014年發表的數據,其它戲曲戲種演出場次佔戲曲演出場次在百分之十至十五之間;而根據2008年至2015年發表的數據,粵曲演唱會的演出場次大約500場至650場之間,兩者均不見有持續的上升趨勢。因此有理由相信,演出場次的持續上升是由粵劇帶動。

根據數據顯示,戲曲演出場次由2008年的1,134場,逐年上升,到2019年達1,857場;而粵劇演出場次由2008年的566場,亦逐年上升,到2019年達1,017場,升幅接近一倍。可是戲曲觀眾入場人次沒有隨着演出場次的增加而大幅增長,2015年至2019年更緩慢下跌。2019年的930,000人次比2008年的967,056人次還低。

總體而言,數據顯示戲曲觀眾的入場場次在過去15年只是「窄幅上落」可以用「穩定」一詞來形容。

 

《京韻紅樓》融合傳統京劇甚有韻味

當國學經典遇上國粹京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根據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系列音樂重新編排的音樂會《京韻紅樓》早前在國圖藝術中心音樂廳演出,由北京京劇院的一眾青年演員為觀眾奉獻了一場文學與音樂的華美盛宴。

演員演繹《紅樓夢序曲》

音樂會的編排對應《紅樓夢》的行文及思想脈絡走向共分為4個部分,依《紅樓夢》開篇的16字偈語「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徐徐展開。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為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創作的系列音樂,首首皆是心曲、情曲。緊扣曹雪芹書寫《紅樓夢》「大旨談情」的宗旨,《京韻紅樓》音樂會在情節編排中也突出了一個「情」字。《枉凝眉》中凝聚着黛玉對寶玉的知己之情;《秋窗風雨夕》講述了黛玉與寶釵的閨友之情;《紫菱洲歌》唱出寶玉對迎春的手足之情;《分骨肉》體現着探春對父母的骨肉親情;《紅豆曲》道盡寶玉對黛玉的相思之情;《葬花吟》則是黛玉叩問蒼天的生命之情……曲曲動人,讓觀眾由戲入夢,沉醉其中。

《紅豆曲》裘識飾賈寶玉

音樂會在人物塑造上也有創新,一眾青年演員化身「紅樓夢中人」,以「表演唱」的形式融合傳統京劇表演技巧,用京腔京韻賦予大家耳熟能詳的紅樓歌曲全新的韻味,也為傳統文化在當代舞台上的創新解鎖了新的可能性。「這是京劇界一次新的實驗,好聽、好看、好美。」讓觀眾以全新的形式再一次感受了經典的魅力。

《葬花吟》鄭瀟飾演林黛玉

來源:大公文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