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藝創明天」壓軸環節將登場 「機緣都會」10大藝術科技節目免費欣賞

雷詩琳

全球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西九文化區各項文化措施2019年陸續落成以來,引進和主辦了一系列新穎的文化藝術活動,不但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其設計獨特的戶外空間也成為市民的休閒好去處。去年啟動的「藝創明天」大型藝術科技節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活動,獲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

該藝術科技節結合藝術與科技,以各種創新元素貫穿全年戲曲、音樂、劇場、舞蹈及教育節目,讓觀眾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體驗跨媒體藝術之動態美。自去年7月開幕以來,舉辦了多個大型活動,包括全港首個使用仿真機械人的粵劇節目茶館劇場《開心穿粵》、為期一個月結合身體與數碼感官的舞蹈系列Phygital D和第四届自由爵士音樂節等。

「藝創明天」融合人工與自然,令西九文化區呈現一片特異景象。(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踏進新的一年,該「藝創明天」壓軸環節「機緣都會」媒體藝術節目陸續登場,讓參加者感受科技為藝術帶來的樂趣,用藝術想像大數據主導的未來世界。

「西九」特邀策展人鍾亦琪合作策劃了10個由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創作的免費媒體藝術作品,將科技元素注入藝術創作中,以刺激人們的想像,表現數據與城市及人之間因緣而生的動態關係。該系列作品將於2月13日至3月5日於「西九」轄下的自由空間、藝術公園、戲曲中心和網上平台展示,包括多個戶外及室內大型藝術裝置、現場表演、網上遊戲、影片系列和全新委約作品等。

《機緣都會》策展人鍾亦琪。(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其中的兩大亮點就是將於藝術公園舉行的兩個裝置展,包括瑞士藝術家Dan Acher創作的大型戶外藝術裝置《約定極光》(Borealis)和德國錄像藝術家Robert Seidel策劃的戶外錄像裝置《夜光森林》(Petrichor)。

《約定極光》藝術裝置將由2月13日至3月5日,一連三星期每天晚上7至10時,在藝術公園大草坪上空展演,利用頂尖技術,由光束的動態、色調、密度變動,以及現場天氣及環境實時變化,巧妙糅合人工與自然,造就幾可亂真的極光觀賞體驗。該作品曾經在全球超過30個城市巡展,此番首度來到香港,作品與城市景觀、自然環境交融,把人凝聚和連結起來,締造難忘的共同體驗。

瑞士藝術家Dan Acher的藝術裝置《約定極光》。(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Robert Seidel也在藝術公園施展鬼斧神工,以幻彩錄像投射、人造霧,配以聲音設計師Nikolai von Sallwitz創作的環迴聲景,再結合原有公園旱溪的叢林景觀,建構成獨特的戶外錄像裝置,讓遊人在雨後霧濛濛下觀賞變得跟平日不一樣的動植物,享受美妙時刻。

Robert Seidel曾於法國的里爾美術館、德國的Phyletic博物館等地標,以建築物為載體,創作抽象而色彩斑斕的錄像裝置,遠看宛若一幅巨型流動水彩畫。他這次為西九文化區度身訂造全新作品《夜光森林》(英文名Petrichor取自初雨灑在乾燥泥土並散發清香的意境),除了數碼投影,還加入層次多變的人造煙模擬霧境及立體聲效,預計於2月13日至3月5日晚上,將把藝術公園的旱溪和叢木幻化成夜光森林。而且,裝置效果會隨戶外自然氣象分秒轉變,遊人可以散步欣賞,在獨特的數碼演繹下體驗自然,聯想和感受天地萬物的壯麗與奧妙。

德國錄像藝術家Robert Seidel的《夜光森林》。(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而在戲曲中心則有「Rafael Lozano-Hemmer──生物特徵劇場」,呈獻國際知名媒體藝術家Rafael Lozano-Hemmer於1992至2022年間創作的七個作品。運用科技,藝術家將客觀乏味的生物數據演變成瞬息萬變的動態藝術作品,其中的大型互動裝置《光影脈象》(Pulse Topology)乃首度於亞洲展出。藝術家採用3000個燈泡,配以聲效,繪形繪聲地將人類肉身脈搏的跳動形象化,讓觀眾置身於以一系列不同的「生物特徵」構建的表演藝術空間中,以嶄新形式與來自身體的數據「互動」。

Rafael Lozano-Hemmer作品《光影脈象》(Pulse Topology)。(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而瑞士藝術家Lukas Truniger的動態光影裝置《智能閃閃》(Distributive Intelligence | A Group Mind)則將數百個人工智能發光機械人同時跟參觀者互動,讓你親身感受箇中張力。這些機械人各自配備燈和鏡,會不斷發光和折射光線互相溝通,同時會敏感地回應周圍環境的明暗變化。在沒有中央控制下,任何風吹草動皆會推動集體的燈光舞演。當你走近機械人,即參與它們的演出,會感受到有序與混沌交錯發生,好像濃縮地體會現實社會中各樣複雜的協作與互動。

瑞士藝術家Lukas Truniger的動態光影裝置《智能閃閃》。(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文字遊戲》特別版〈現實的詩人〉則是香港詩人兼藝術家謝曉陽與台灣遊戲團隊Team 9跨界合作,為電子遊戲《文字遊戲》製作全新關卡〈現實的詩人〉,限定於戲曲中心開放予公眾試玩。作為一個純文字的角色扮演遊戲,玩家可飾演現實中的「詩人」,在遊戲世界中參與文學創作,透過搬移字句扭轉情節走勢。

香港詩人謝曉陽和台灣遊戲團隊合作的《文字遊戲》特別版〈現實的詩人〉。(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此外,「機緣都會」還特意設計三個線上節目,令表演藝術「跳出框框」,拓展至我們身處的小社區,包括混合媒體藝術家鄭智禮的作品《廟街合奏》、多媒體藝術家曲淵澈關注核災害議題的《輻射場上的鄉村田園詩》和香港概念藝術家麥影彤二創作半真半演的短篇連續仿紀錄片《ART 運降臨》。其中《廟街合奏》,藝術家運用活動參加者於旅途中貢獻的定位數據等,生成代表香港廟街的網絡合奏,以視聽方式詮釋參加者與廟街的互動,啟發觀眾重新認識和發掘香港不同角落的人情味。

多媒體藝術家曲淵澈作品《輻射場上的鄉村田園詩》。(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而由戲曲演員康華和李沛妍演繹的《黛玉形成》則是一個融合心理學、戲曲藝術及《紅樓夢》的實驗劇場節目,演員一方面以傳統戲曲特有的含蓄和細膩的手法,尤其身段和水袖,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另方面借助現代數據科技的元素記錄和呈現戲曲裡的身體表演程式,試圖側寫出亙古至今人們複雜的心理。跨媒界創作人鄭得恩則於表演裡滲透論述和講解,配合服裝、動畫等舞台視覺元素,以及戲曲唱唸做打的表演,帶觀眾回到現實,共同探索和思考當下以至未來的社會。該演出供市民於2月27日至3月1日期間免費觀賞。

融合心理學、戲曲藝術及《紅樓夢》的實驗劇場節目《黛玉形成》。(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此外,香港編舞家盤彦燊也將於2月17至18日在自由空間呈獻最新作品《鳴》。作品超越單純對形體動作的美學追求,以「呼吸」入題,四位舞者將透過口琴,把舞動的能量轉化。一呼一吸配合現場聲效,將舞者與觀眾連結,啟發觀眾內省自觀,尋找屬於自己的呼吸和生活節奏。

本地編舞家盤彦燊最新作品《鳴》(上下兩幅)延續對身體及意識的探索。(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擅長程式編碼、數據視覺化的新媒體藝術家陳朗丰則夥拍專業團隊為《後台小職人線上任務》創造按劇場空間設計的虛擬遊戲平台,配合組長的即時互動講解,小朋友可於一小時的線上體驗中化身後台小職人,深入了解劇場後台不同崗位的工作性質,如舞台布景、道具、後台燈光製作等。該活動將於2月11日至3月26日期間舉辦超過30場線上工作坊,歡迎個人報名參加。

「機緣都會」另設一系列講座展演,邀得多位海外藝術家分享當代表演藝術結合科技的各種可能性,講題涵蓋聲音在當代生活的不同面向等。詳情於2月初公布。

兒童工作坊《後台小職人線上任務》將召集六至八歲小朋友於線上虛擬劇場空間擔當後台人員。(圖片由西九管理局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