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推動中小學粵劇教學及生命教育計劃初見成效  昨日舉行分享會

雷詩琳

粵劇不但是中國主流戲曲之一,更分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國務院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反映這種在嶺南地區廣為流傳的戲曲的藝術性和文化影響力獲高度肯定。但如何令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得以傳承並發揚光大,不但需要粵劇界同仁的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和配合,而這仰賴廣大市民的粵劇知識和欣賞水平。

青年演員杜詠心(左)和司徒凱誼演出折子戲《龍鳳爭掛帥之洞房》。

為了加強新一代對這項傳統藝術的認知和了解,香港教育大學旗下粵劇傳承研究中心和宗教教育及心靈教育中心於一年多前共同推動了一項「透過中小學粵劇教學發展中國文化及生命教育」計劃,攜手設計和製作合共120小時課堂,為中小學教師提供為期一年半(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的培訓,共有19間中小學參與。由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擔任項目統籌人。

梁寶華(右一)主持「教學成效分享會」。

計劃獲優質教育基金贊助,旨在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演唱及拍和技能,以及提供有關粵劇的知識、課程設計,並結合中華文化和生命教育於課程中,助教師們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信心,令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經驗,從而喜歡這門藝術。經過逾一年的推動,香港教育大學昨日(2月6日)在西九戲曲中心舉行了該計劃教學成效分享會暨中小學粵劇粵曲交流會。

名伶藍天佑(右)及鄭雅琪演唱一曲《征衣換雲裳》。

分享交流會首先由參與計劃的中小學老師們粉墨登場,學以致用地獻唱粵劇名曲《花田錯會》及《帝女花之香夭》;接着,項目統籌梁寶華、生命教育課程導師雷武鐸,以及參與計劃的各中小學教師分享了過去逾40個星期學習粵劇演唱及拍和的經驗,並暢談其粵劇教學心得和理念;會後,梁寶華邀請本港著名撰曲家阮眉女士上台,共同為各參與教師頒發「卓越表現獎」獎狀,以表揚他們在為下一代提供優質的粵劇文化教育上作出的努力和卓越表現。

梁寶華與本港著名撰曲家阮眉(左五及左六)向參與教師頒發證書。

期間,為了增添活動氣氛,主辦方特別邀請多位粵劇名伶作現場表演,包括藍天佑及鄭雅琪演唱粵曲《征衣換雲裳》,香港青苗粤劇團青年演員演出兩場折子戲《龍鳳爭掛帥之洞房》及《狄青夜闖三關之雙陽公主追夫》,彰顯粵劇獨特的藝術魅力。

青年演員吳國華(右)和陳紀婷演出折子戲 《狄青夜闖三關之雙陽公主追夫》。

該計劃將於今年7月完成,主辦方將把課堂過程、相關教案和活動精華錄製成影片,以及將參與教師和學生之經驗分享及成果心得結集成書,並將有關內容在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網站、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網站,以及其他相關平台上發放,亦會把文集送到全港中小學或相關機構如公共圖書館,讓各師生參考,冀令教師更有信心地教授粵劇知識,促進粵劇教育的發展。

分享會後,各導師、參與教師和演員大合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