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届香港藝術節來臨 開幕呈獻新編芭蕾舞名作 多齣本地原創舞台劇首演

呂書練

一年一度的香港藝術節之聲正走近,經歷了三年反反覆覆的新冠疫情,香港的藝術愛好者今年終於可以輕輕鬆鬆地安坐大劇院、音樂廳、小劇場等空間靜心欣賞心儀的節目。本届藝術節開幕節目將由斯洛文尼亞國家歌劇院之馬里博爾芭蕾舞團呈獻兩齣經典新編名作──由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變身為新世紀搖滾版舞劇的《收音機與茱麗葉》和由史達拉汶斯基作曲、芭蕾舞壇傳奇人物尼金斯基編舞的《春之祭》創新版。兩場激情澎湃的當代芭蕾傑作將於2月16和1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

《收音機與茱麗葉》劇照。(香港藝術節提供,攝影:Damjan Svarc)

在充滿想像力的編舞家愛德華・克魯格手上,家喻戶曉的莎翁名劇,由家族世仇引發起的少年男女殉情故事,改成全新的的茱麗葉視角經歷,哀怨纏綿的曲調也變成殿堂級搖滾樂隊電台司令(Radiohead)的強勁樂音與歌聲,以現代角度審視愛情關係,重新詮釋這個發生在十六世紀意大利維羅納的故事。同樣耳熟能詳的《春之祭》在克魯格手下也成為個性色彩強烈的精品。時值《春之祭》芭蕾舞劇問世110周年,香港觀眾有幸欣賞到這齣全新編排的經典作品於亞洲首演。該團同時帶來另一齣舞劇《培爾・金特》,在緊接着的2月18日和19日在同一地點上演。

《春之祭》中用上了水的元素。 (香港藝術節提供,攝影:Tiberiu Marta)

自1972年創辦以來,香港藝術節不但每年為本地藝術受好者帶來精采的中外節目,經過逾半世紀的耕耘和完善,也發展成為享譽國際的年度藝術盛會。去年時值藝術節50周年誌慶,卻不巧遇上嚴峻的第5波疫情,多齣節目不是改在網上播放早前版本,就是被迫延後。是故,本届藝術節以「回賞‧前行」為主題,將之前無法在劇場演出的節目重新安排現場呈獻,令藝術家和觀眾可以直接交流和互動。香港藝術節近來也着重支持和發掘香港藝術家及其製作,今年就有多齣本土原創舞台作品首演。

最先上場的是去年叫好叫座的人氣電影《飯戲攻心》踏台版,這部講三兄弟及其情侣在同一屋簷下中相處中的日常趣事的舞台劇,由該片編劇兼導演陳詠燊親自改編,但改由多次獲舞台劇最佳導演奬的黃龍斌執導,演員方面,除了在電影中飾演電競手的陳湛文繼續飾演同一角色外,其餘角色都換上了新面孔:周國賢、梁仲恆、廖子妤,以及舞台劇演員黃呈欣和胡麗英。已有電影名氣在先,不用多作宣傳,已獲安排2月17至25日期間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演出十場。

《飯戲攻心》踏台版由電影版編導陳詠燊親自改編。

去年藝術節有多齣本地劇作首演因疫情而延後,將於3月2至5日在同一地點演岀5場的粵語音樂劇《日新》就是其中之一。原來,孫中山除了本名孫文外,還有一個接受基督教洗禮的教名「日新」,所以,本劇正是講孫中山青葱歲月的故事。

當時的孫文在殖民地香港接受教育,並受到啟蒙,堅信只有不斷革新才能進步,於是從中國儒家經典《大學》一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取意易名,決心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前,這位改寫近代中國歷史的政治巨人都經歷了甚麼?他在香港遇到哪些志同道合的人?還有革命路上的激情和挫折、友情與背叛、認同跟誤解……

粵語音樂劇《日新》海報。

由當今炙手可熱的四位創作人──金牌作曲家金培達、資深導演鄧偉傑、知名編導陳詠燊、音樂劇御用詞人岑偉宗攜手創製的《日新》,將引領觀眾走進孫日新荊棘滿途的熱血旅程,見證孫中山是怎樣從一個志比天高的叛逆青年蛻變成為帶領中國邁向新征途的劃時代人物。

凌文龍在《日新》中飾演孫中山。(香港藝術節提供,Boney Luk攝)

張達明是一位經歷了「生死之間」的演藝工作者,這位香港演藝學院首届畢業生演而優則編和導,曾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獎。成功抗癌之後重回演藝界,2020年憑《麥路人》奪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同時投入編導創作中。將於3月10至19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的《末戀・無愛合約》是他編劇的「離別三部曲」的第二部,呼應首部《塵上不囂》(2017年)直探情色與執念以至生關死劫主題,在本劇中,他則藉一段有性無愛關係,講述一個關於面對死亡、愛與傷痛的後現代愛情故事,由三位資深舞台演員王維、張雅麗和楊淇主演。

話劇《末戀・無愛合約》海報。

另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型舞台演出則是原創舞蹈歌劇《兩生花》,將於3月17至19日在演藝學院歌劇院演出兩場。這是一齣融合了文學、舞蹈、歌劇等元素的跨界創作,由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擔任導演兼編舞,召集本地創作菁英班底及超過40名演出者聯袂合作。這本來是去年藝術節節目,因為疫情而延至今年演出。

該劇由香港藝術節之前委約的兩部室內歌劇《蕭紅》(2013年)與《兩個女子》(2021年)串連改編而成,既詠嘆東北旅港作家蕭紅波瀾壯闊的一生,也舞出本土作家西西筆下《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和《感冒》兩個女子的愛情掙扎和命運播弄。從文學、愛情、生命到自我救贖,促成兩代才女在舞台上的跨時空邂逅,交織出一幕幕盪氣迴腸、意境深邃的女性舞蹈史詩。

原創舞蹈歌劇《兩生花》海報。(香港藝術節提供,攝影:Vincent Ip)

四場新編粵劇在傳統中注入當代元素

在戲曲方面,今年共有四場粵劇演出。根據主辦方介紹,各節目都在保留傳統戲曲精髓的基礎上,注入了當代元素,希望予人耳目一新之感。打頭炮的是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畫皮》精新版,將於15和16兩日在屯門大會堂呈獻。這齣取材自《聊齋誌異》同名故事的新編粵劇由香港靈宵劇團創辦人之一謝曉瑩身兼編劇和主演,最大看點是她一人分飾兩個個性風格迥異的角色──冶艷的狐妖和端莊的夫人,而身兼藝術總監的粵樂大家高潤鴻專門為此劇重新編曲,並注入現代舞元素。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畫皮》精新版女主角兩個造型。(香港藝術節提供)

另有三場由香港藝術節委約的粵劇演出,包括杜國威編劇的粵劇《竹林愛傳奇》、毛俊輝擔任導演及藝術總監的三齣改編折子戲,以及甚具教育意義的《戲說八德》。

杜國威是聲譽卓越的本地劇作家,名作有《南海十三郎》、《劍雪浮生》、《虎度門》和《天之驕子》等以粵劇為背景的話劇和音樂劇,但這次卻是首次撰寫粵劇劇本;「竹林七賢」則是廣為流傳的古代人物,向來妙筆生花的杜國威將如何以傳統粵劇形式呈現「七賢故事」呢?由藍天佑、鄭雅琪、新劍郎等演繹的新編粵劇,將給戲迷帶來全新的視聽體悟。

《竹林愛傳奇》海報。 (香港藝術節提供,攝影:Lawrence Ng @ Workhouse)

有「戲劇教父」之稱的毛俊輝縱橫劇壇50年,是少數在創作、教學和研究上皆有建樹的戲劇家,近年更傾盡心力研究戲曲創新。這次他再度接受藝術節委約,偕多位新一代粵劇演員合作「毛俊輝・粵劇情」節目,於3月10日和12日在高山劇場演出精選的三齣改編折子戲,分別是選自羅品超首本戲的《蝴蝶杯》(洪海、曉瑜飾演)、清宮戲精品《孝莊皇后與多爾袞》(衛駿輝、林芯菱飾演),以及唐滌生傳世經典《蝶影紅梨記》(王志良、林穎施女)。且看戲劇大師如何在舞台上呈現其獨特的藝術觀,與新秀們展示粵劇藝術新魅力。

「毛俊輝・粵劇情」海報。

另一個藝術節委約節目是短篇粵劇《戲說八德》,這是重演但重編節目,由四個孝義故事組成,包括關羽千里護送劉備兩位夫人的「義」篇《千里送嫂》、講越王句踐忍辱負重的「恥」篇《臥薪嘗膽》,以及廣為流傳的「禮」篇《孟母訓兒》和「忠」篇《蘇武牧羊》。適合一家大小觀看,有助青少年在看戲中領會中國傳統美德。四個短篇由新進編劇李廷𩆨及劍麟創作,阮兆輝擔當藝術總監,胡國賢擔任學術顧問。

《戲說八德》海報。

在本地製作上,還有香港中樂團於3月17和18日在香港大會堂演出的音樂會《火星上的虎度門》,演出曲目包括1962年香港大會堂啟幕禮暨首演新劇《鳳閣恩仇紅磨坊之胡地蠻歌》選段、1977年的創團音樂會作品《廣東小調聯奏》和石硤尾大戲戲棚《遊龍戲鳳》,以及充滿想像力的2047年之月球太空站的玻璃音樂廳《帝女花之香夭》、2057年之火星中國太空站《紫釵記之劍合釵圓》(選段)等,新歌舊曲同台,奏出不一樣的粵曲情懷。

國際藝術家親臨演出  劇目獨特大開眼界

香港藝術節的國際聯繫向來是其特色,除了開幕演出的芭蕾舞外,另有多場獨特而具創新的節目,包括3月1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的閉幕節目,由指揮雅各・胡薩帶領班貝格交響樂團獻演德伏扎克及布拉姆斯的交響曲,該音樂會去年因為疫情而改在網上播放,備受好評。

其他音樂節目還有由法國島嶼管弦樂團與誦調合唱團和英國當紅藝術家麥特・科利肖聯手演出的全法國曲目音樂會《天葬》和由兩團指揮洛朗絲・埃基爾貝領軍的全貝多芬曲目音樂會,包括演繹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和《合唱幻想曲》等名曲。

在歌劇方面,多才多藝的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融合歌劇、偶戲及視覺藝術,執導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尤利西斯歸鄉記》和由世界首屈一指法國假聲男高音菲利沛・雅洛斯基精選十七世紀意大利音樂大師蒙特威爾第、薩托里奧與羅西等歌劇作品的《奥菲歐的故事》則是歌劇迷佳音。

「歌劇天后」安娜・涅翠柯(右)和男高音尤西夫・伊瓦佐夫。(香港藝術節提供,攝影:TimOsipov)

而有「歌劇天后」美譽的女高音安娜・涅翠柯與世界級男高音尤西夫・伊瓦佐夫合作的演唱會也是重頭節目。自1994年飾演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的蘇珊娜一角成名後,涅翠柯2007年成為首位入選《時代》「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的古典音樂藝術家,在近30載的歌唱生涯中人氣歷久不衰。

2016年初,這對藝術拍檔新婚燕爾,即於香港藝術節舉行首個亞洲音樂會,創下全院滿座的佳績,其精湛的演唱技巧給香港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此次闊別六年後載譽歸來,首場演出更輔以鋼琴伴奏,將聯同國際獲獎香港鋼琴家張緯晴演繹拉赫曼尼諾夫、柴可夫斯基、托斯蒂等作曲家的歌曲。且看兩位頂級歌唱家與經驗豐富的新生代鋼琴家如何擦出火花。

國際芭蕾天后娜塔麗亞・奧斯波娃演繹傳奇澳洲舞蹈天后坦卡德代表作、獨舞作品《趾尖》。(香港藝術節提供)

在舞蹈方面,英國迷犬舞蹈劇場以幽默的語言與活潑的舞蹈解構愛情的神話《茱麗葉與羅密歐》和由國際芭蕾天后娜塔麗亞・奧斯波娃夥拍一眾著名芭蕾男星演出經典芭蕾片段與澳洲舞蹈天后坦卡德代表作、獨舞作品《趾尖》等,都是值得留意的節目,後者可說是一次隔代舞蹈天后的真情對話。

總之,經歷了三年疫情,國際知名藝術團體和藝術家能親臨香港演出,不但豐富了藝術節的內容及市民的文化生活,也為香港重新聯繫世界邁出重要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