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音樂家建言獻策,「取消簡譜」建議引發關注

(編者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已分別於3月4日和5日在北京開幕。今年文藝界代表委員們都關注了哪些議題?北京《音樂周報》正在報道部分委員的建言獻策,香港文聯網獲授權轉載,下面刊出四位全國政協委員的建議。)

第十四届全國政協‧人大「兩會」正在進行中。

全球音樂教育聯盟主席王黎光:取消音樂簡譜的使用,全面普及五線譜記譜法

宏圖藍圖波瀾壯闊,牢固基礎根深葉茂。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教育強國的歷史使命,簡譜記譜法已不能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藝術要求,教育的本質只有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相契合,才能使音樂作為藝術的一點,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簡譜是一種最為基本並十分簡易的記譜方法,史料記載源於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後由法國及德國的音樂家、數學家加以整理,十九世紀得以不斷改進和推廣,使用阿拉伯數字1、2、3、4、5、6、7來代表音階中的七個基本音級,英文用C、D、E、F、G、A、B來表示。1901年,中國興起「新式學堂」,由於「學堂樂歌」效法日本的音樂教育,因此,簡譜由日本傳入中國。

五線譜則是一種通過在五條等距離平行橫線上標記時值來表達的記譜法,源於希臘,十九世紀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五線譜的總譜、分譜及高低音組成的大譜表以高低音譜表中間加線代表中央C,形成展示音樂作品完整的記譜方式。相對於簡譜,五線譜在音程關係和音符視覺上有和聲容易識別、旋律一目了然的效果,因此被稱為「世界語」。

全國政協委員、全球音樂教育聯盟主席王黎光。

音樂由節奏、和聲、旋律三大要素組成,節奏有長短快慢之分,和聲有協和與律動之別,旋律有喜怒哀樂之交替。同樣是一部作品的樂譜,無論是歌曲、器樂曲還是交響曲等,用簡譜記錄有嘈雜無章之感,五線譜則明白易曉。目前,全世界除中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使用簡譜,其現象說明,簡譜已不能滿足現代人情感表述的音樂記譜需求。從教育現代化就是用「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技術培養人們」的觀點來看,取消音樂簡譜的使用恰逢其時。

中國式現代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要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更要在文化根本上做準備。不能輕視音樂藝術及其他藝術教育的建設,起始於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是教育全民化和教育終身化的重中之重,是淨化心靈、陶冶國民情操的重要途徑。忽視這一點,藝術教育劣於世界,全民素質低於世界,現代化進度緩於世界。

教育理念、內容、方法與手段不能達到現代化世界先進水準,怎麼能培養出適應國際文化藝術發展和具備綜合競爭力的新生一代?音樂記譜現代化是對傳統音樂記譜的超越,是傳統音樂記譜在中國式現代化社會的文明轉化。

我建議:取消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簡譜的使用,全面普及五線譜記譜法。讓音樂教育與世界同行,與中國式現代化同向。

歌唱家莫華倫:深化對港澳台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深化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我先後在香港、澳門和國外的歌劇院舉辦音樂會,用歌聲展示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厚重之美,探索了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新途徑。我多次實地考察了港澳台地區文化發展狀況,體驗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交流取得的進展,對進一步深化與港澳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有了直觀深切的感受和認識。

一、深化對港澳台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意義和有利條件

深化港澳及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有利於維繫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台灣同胞感情,增強港澳台同胞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增進自豪感和歸屬感。當前,深化對港澳台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有諸多有利條件: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文化交流交融日趨深入,文化認同不斷增強,人文交流日益頻繁,中華傳統文化在港澳台文化格局中的比重和影響力不斷上升。

二、當前文化藝術交流面臨的問題

1、規模不足。一是總量少,文化交流活動場次、參與人數、社會影響力有限,作用發揮不足。二是範圍窄,全國層級的交流活動數量不多,區域交流方面,廣東、福建和一些沿海發達省份相對較為積極,一些內陸省份開展交流活動較少。

2、品牌缺失。多是自發組織,缺少統籌策劃。比如只有「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等少數活動,其他活動的知名度、影響力都很有限。

3、機制陳舊。目前的文化交流,政府組織多,民間推動少;政策扶持多,市場運作少;公益資助多,盈利賺錢少。缺少市場化、企業化、商業化的良性運行機制。

4、資金匱乏。有關部門還缺乏兩岸四地文化交流專項資金,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僅靠政府部門的個別預算和零散的社會支援,限制了交流活動的規模和層次。

全國政協委員、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

三、四點建議。

1、搭建平台,加快多地藝術交流合作的步伐,輸出更多優秀的中華文化產品。「十四五」規劃對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進行謀劃,在政策層面為香港文化藝術事業發展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有利於挖掘、提純、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而大灣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沃土,有助於港澳台地區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建議搭建系列交流平台,創作更多藝術精品,加深多地的合作交流,提升港澳台民眾歸屬感及國民身份認同感;同時利用香港作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視窗,讓更多優秀的中華文化作品通過香港在全世界展示,讓香港更好激發「文化活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2、培育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兩岸四地文化交流活動的感召力、影響力。培育一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對港澳台民眾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知名品牌,通過整體謀劃、精心設計、持續開展,讓港澳台民眾更深層次地接觸和了解中華文化。

3、加強文化交流,助推藝術成果的轉化。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讓香港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頭堡。而音樂的力量很大,能團結凝聚人心。建議以音樂為紐帶,加強香港地區與內地青少年交流,使之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為文化藝術交流項目提供場地,助力香港優秀文化作品在內地進行展示,並推動藝術成果的轉化。

4、增強港澳台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青年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主力,其中港澳台青年的行為更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基因。積極開展兩岸四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讓青少年在交流中了解祖國歷史文化;加大對港澳台文藝人才培養,為深化文化交流提供人才支撐。

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建設國際音樂交流平台,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我認為,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大型國際音樂節可以成為一條開闢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之路。

藝術節、音樂節等節事活動是一類文化藝術的集中縮影,隨着全球化和國內經濟實力的提升,我國的節事活動呈迅速發展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文化和旅遊類節事活動就有上萬個之多,這些節事活動,不僅在不同程度上啟動了文化和旅遊產業,還為藝術的交流推廣提供了多樣平台,為我們對此類活動的文化創新與持續發展帶來充分的觀察視角和有益的思考空間。

但目前看來,形成國際品牌效應、具有國際影響力且注重民族音樂發展的節事活動較少。而音樂節恰恰是所有文化類節事中涉獵面最廣、最具包容性和最容易傳播的藝術品類之一。我們常說「音樂無國界」,我們還說「『請進來』要和『走出去』並重」,那麼,創立並持續推廣一個具有時代性、創新型的高品質國際音樂節,就應成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必要舉措。

我認為,創立這一國際性音樂節,並不是在眾多國內節事活動中新增一個同類項的簡單操作,也不是將西方成功模式複製過來的一蹴而就,而是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建立一個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並符合時代精神,還要被世界所接納的音樂節。為此,我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

一、以主辦方為依托加強中國音樂文化呈現力度

一些知名國際音樂節,其中國音樂佔比偏低,中國文化的呈現力度不夠,若通過主辦方作為該節事活動的代表,可以更加貼切地突出活動主旨。中央民族樂團是文化和旅遊部直屬的國家級藝術院團,擁有國內外規模最大的民族管弦樂隊和全國惟一的職業民族合唱隊,被譽為「中國第一,世界惟一」,有能力也有責任承擔這一盛大節事活動。

二、鼓勵中國音樂與各國音樂以多種形式交融碰撞

中國音樂具有「政治色彩淡,政治功能強」的特點,許多傳統音樂並不是依靠展現矛盾衝突來讓聽眾完成藝術審美體驗的,它們常常通過聲部或樂器間的相互配合,你繁我簡、你簡我繁,突出自古有之「和為貴」的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因此,我們要利用這一優勢,吸引更多表演主體參與交流、碰撞與合作。

三、打破表演形式的禁錮,將國外優秀藝術品種,尤其是各國代表性民族音樂品種「請進來」

世界很多知名藝術節,諸如薩爾斯堡音樂節、琉森音樂節等,都受到單一藝術品種的限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禁錮的圈層關係,這不僅不利於文化間的交流與傳播,還不利於我們的創新與發展。我們應該打破模式的禁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四、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先進技術加強國際化傳播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傳統的地理疆域界限,形成了「第三空間」,網絡世界也成為了國家間交流甚至博弈的新空間。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不斷加強與國際媒體的合作,開闢「文化走出去」的線上賽道。

五、通過隔年舉辦、持續發力,形成固定品牌

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音樂節,需要腳踏實地、持續發力,需要長期培育、經營和發展。因此,思考節事活動可持續性發展思路尤為重要。

如果說「走出去」和「請進來」並重,那麼,「借力平台」和「搭建平台」就應該並舉,期待一個全新的國際音樂交流平台早日建成,以助力中華文化新輝煌。

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姚珏:協助香港中小藝術團體,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一、去年,國家藝術基金首次開放港澳申請,為香港的文化藝術界帶來春風,但是目前,從國家層面支持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項目申請還並不多。對於大量的香港中小藝術團體以及青年藝術工作者來說,獲批相關項目的申請和資金支援,往往關係生存和發展,更像是雪中送炭。香港要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不僅要依靠大型文化藝術團體,也更需要眾多的中小藝術團體。香港特區的長期發展需要切實排解民生憂難,行業的發展也需要普惠更多中小團體和個人,從國家層面幫助他們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他們從中真正受益。

二、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需要人才儲備,需要從青年開始培養「領航者」,但是目前香港在這方面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機制。因此人才選拔的途徑應該拓寬,尤其要考慮中小藝術團體,以此拓寬人才儲備的基座。另外,包括文化藝術政策的制定者、藝術行政的執行者、文化藝術表演的領航者,都需要拓寬人才選拔途徑,給他們更多到內地和海外培養交流的機會,特別是讓他們真正理解國家文化戰略的初心和精神,通過融入國家發展找到自己的機遇,也能更好地在海外講好中國故事。

三、5年前,我在全國政協會上率先提出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藝術節,也得到文旅部的積極回應。最近香港特區政府提出2024年在香港主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我為心願實現感到高興和鼓舞。但同時應該看到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不應該只是簡單地邀請幾個團體輪番表演,而應該真正以形成和宣傳大灣區特色藝術文化為目標,通過這個平台向海外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因此要挖掘灣區特有的嶺南文化,支持原創作品的首演,注意中西結合,注意文化和科技的結合創新,讓大灣區文化的代表作品能夠走向世界,真正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這方面香港的中小藝術團體很需要得到更多的機會,也希望從國家層面能夠給予一些配對項目的支持,打響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海內外影響。我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姚珏。

一、國家的文化藝術項目支持給予香港中小藝術團體更多的名額和機遇。國家和香港特區的文化藝術支持重點是否可以採取配對的方式,對於獲選的項目給予雙倍的資金支持。香港的中小藝術團體進入內地的演出和發展,除了香港文聯以外,需要更多的管道和資訊。可否打造相應的電子平台,協助這些中小藝術團體,特別是簡化到內地演出的手續審批;給予符合要求、再次申請的香港中小藝術團體以更方便和快速的審批。

二、國家是否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給香港政府文化政策制定和管理的官員、文化委員會的委員到內地學習和培訓國家的文化政策方向和最新精神,加強對內地文化資源的了解,提高他們的國情知識和治理水準,幫助香港的文化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也更有利於內地的中國優秀文化,通過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平台走向世界,用更易於海外理解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國家可否協助香港的青年,包括特區政府官員、藝術行政人才,特別是未來文化藝術領軍人物進入內地藝術管理部門、頂級樂團、國際組織和海外頂級藝術機構學習、實習和培養,為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儲備相應人才。選拔的機制應該更為廣泛,特別應該考慮香港中小藝術團體,同時也讓更多的香港業內人士分享國家政策紅利。

三、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不僅僅是香港特區乃至大灣區各城市的事情,同時也是國家政策支持的大戰略。因此國家層面是否能夠進一步加強參與和支持,比如在大灣區的文化藝術節中增加對重點作品創作的支援,特別對中小藝術團體和青年藝術家給予獎勵和扶持,參與藝術節的文化藝術團體未來在國家層面給予資質認可。再比如通過國家層面出台政策鼓勵內地和香港藝術家的合作,鼓勵有國際影響力的演出和項目,重點扶持體現大灣區文化品牌的作品,以及科技與文化的創新結合等。還有,可以從國家層面在大灣區的藝術節設置重大獎項和頒獎活動,像國際電影節的運作方式那樣逐步產生品牌國際影響力。

來源:《音樂周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