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雅梅作品18日起在香港雲峰畫苑展出
(香港文聯網訊)提到刺繡,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蘇州的蘇繡,或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和和廣東的粵繡等等,卻很少人想到滿族刺繡。但電視迷或許對《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瓔珞初入宮廷在繡坊當繡女,那手技高一籌繡工留有印象。在劇中,無論是小小的定情信物荷包,還是至高無上的皇后鳳袍,只要經她的巧手加以繡製,件件精妙無雙。用鹿尾絨線代替孔雀羽線完成皇后鳳袍、用髮絲為太后繡觀音像……一件件可圈可點的刺繡作品,讓人大開眼界。
據說,這套熱播的清宮劇不僅「捧紅」了皇帝後宮裡的諸位嬪妃,也「捧紅」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刺繡。最近,觀眾有機會在香港欣賞到這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工藝品了。1月18日起,位於土瓜灣的雲峰畫苑將推出重磅展覽,展出《滿族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雅梅大師刺繡作品》。
曾是清朝皇族刺繡
關於滿族刺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金代的「女真刺繡」。滿繡大約形成於明代,《李朝實錄》對努爾哈赤的衣着有這樣的記載:「身穿五彩龍文天蓋,上長至膝,下長至足,背裁剪貂皮,以為緣。」這「五彩龍文」即為衣服上的刺繡。隨着清帝國的建立,滿繡走進紫禁城,搖身一變,成為宮繡,被稱為「中國清朝皇族刺繡」。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滿繡既保留了自身的藝術特色,又借鑑了蘇、湘、蜀、粵四大名繡的獨家技藝,登上了藝術的頂峰。
滿族刺繡分為宮廷刺繡和民間刺繡,宮廷刺繡用於繡製帝王龍錦、皇后鳳袍和宮廷文武官袍,象徵着皇權與地位、身份和等級。滿繡繡風大氣粗獷,柔中帶剛,粗中有細,用氣勢恢的龍紋圖案裝飾龍袍,足以彰顯皇家富貴尊榮、榮耀騰達的氣派。
滿族民間刺繡記錄着滿族人民從漁獵遊牧生活步入農耕定居生活的歷史變遷,保留了滿族先祖漁獵、農耕等生產生活方式的痕跡,造型質樸、粗獷,體現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維意識、別具一格的審美特徵和古樸厚重的民俗傳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
滿繡繡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花鳥、草蟲、走獸皆可入畫,有時也以民間傳說、戲曲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為素材,繡品中「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紋樣大多表達福祿壽喜、富貴吉祥等美好祝願,「富貴牡丹」、「福壽雙全」、「鴛鴦戲水」、「比翼雙飛」、「鍾馗捉鬼」、「騎虎娃娃」、「連生貴子」、「榴開百子」……一幅幅情趣盎然、寓意深刻的繡品,反映了滿族民眾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時,滿族繡品的實用性很強,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飾中均有滿繡的身影,如虎頭帽、頭帕、雲肩、繡裙、肚兜、繡鞋、鞋墊等服飾上的繡品,荷包、香囊、幔帳、門簾、被面、枕頭頂等日用品中的繡品,蓋頭、新娘嫁衣、壽帳、幡帳等喜慶節令繡品,個個圖案精美,巧奪天工。
此外,滿繡與薩滿文化聯繫密切。滿族先民信奉萬物有靈,遵循自然法則,敬畏天、地、山、水、植物、動物,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為題材的刺繡作品比比皆是,如「生命樹」、「柳樹媽媽」、「薩滿祭祀」、「嬤嬤人」等圖案,反映了滿族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的薩滿信仰,具有濃郁的薩滿文化氣息。
小軒窗前綺羅香
滿族民間刺繡主要流傳於遼寧、吉林滿族人民聚居地區。我國東北地區的冬季漫長而寒冷,長期生活於此的滿族先祖養成了「貓冬」的習慣,百姓室內活動相對較少,刺繡成為女性消磨時間、增進情感、交流技藝的重要活動,母女婆媳的物傳心授、姑嫂妯娌的交流切磋、鄰里之間的相互教授使刺繡技藝代代相傳。
《考工記》有云:「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這一樸素的工藝觀,指引着滿族民眾在刺繡時不僅講究天時地利,而且注重材美工巧,四者皆宜才能繡製出花生香、鳥能鳴、虎能跑、人傳神的作品。滿族姑娘主張因材施藝,根據材料的自然品質選用適宜的圖案、題材、針法和技法,使得刺繡的底布、繡線、點綴品相得益彰,充分展現作品的匠心和情致。
部分滿繡作品欣賞
藝術家簡介
劉雅梅於1964年7月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刺繡專委會委員、中國手工編織協會副會長;她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滿族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獲黑龍江省「勞動模範」、「龍江工匠」稱號,以及技能大師工作室之「技能大師」職稱;也入選國家文化部「2019年度非遺人物」。
資料來源:香港雲峰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