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五十年 毛俊輝情繫家國對戲劇追尋不斷

香港戲劇藝術界有不少大師級人物,他們不單創作或演出優秀作品,其個人奮鬥史更值得後輩學習和景仰。被譽為「香港戲劇教父」的毛俊輝就是其中的一位。

毛俊輝今年從藝五十年。

不論是否毛俊輝的學生,業界都尊稱他為毛Sir。毛Sir自上世紀70年代起投身專業戲劇行業,至今已從藝五十年,他在導演、表演、教育及理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成就,對香港戲劇界貢獻重大。毛Sir曾五度榮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獎」、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的「藝術家年度獎」(舞台導演),更獲特區政府授予銅紫荊星章,肯定他在推動香港戲劇方面的貢献。

這些輝煌成就的背後,毛Sir有著怎樣的傳奇戲劇人生?11月的一天,在香港文聯的辦公室,毛Sir與記者回顧了自己過去半世紀對戲劇的追尋。

毛俊輝回顧自己過去半世紀對戲劇的追尋。

赴美學藝:發現我欠缺我的「根」

毛Sir 1947年生於上海,10歲來港定居。他20歲赴美國修讀戲劇,獲美國愛荷華大學戲劇藝術碩士,1971年完成學業後,27歲已出任美國劇團藝術總監,並且在紐約進修,追隨導師桑福德‧邁斯納(Sanford Meisner)學習演技。1976年,經公開遴選,29歲的毛Sir在紐約百老匯演出Harold Prince與Stephen Sondheim原創音樂劇《太平洋序曲》,實現了演員一生的夢想。

毛俊輝 1947年生於上海,10歲來港定居。

回看追夢年代,毛Sir說自己很幸運:「有很多人給我機會,讓我從不同的崗位上去學習,除了念書以外,投入這個行業以後,做演員、做導演、做藝術總監,又去了百老匯等藝術範疇學習。」,「我積累學習到的是非常寶貴的」。但他也感慨當時好寂寞啊!「那段時間是很孤獨的,是我自己在闖。」

毛俊輝在美國舞台演出。

憑著努力,毛Sir打破種族的侷限,雖然是黃皮膚,但有能力仍然被人接受。他成功爭取不少演出機會,可以留在美國發展。「不過我發現我欠缺一樣東西,我欠缺我的『根』。這個『根』和文化是很有關係的。」百老匯的大導演Harold Prince也向毛Sir指出,這是無法避免必須要面對的。

直至1980年,曹禺先生訪美,毛Sir應邀參演紐約英語版《北京人》,擔演江泰一角,被曹禺、英若誠和當地中英文報章評論盛讚。這次演出讓毛Sir深深的感悟出:「為什麼我做的特別好,因為我是真正的中國人,所以我的『根』在台上很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毛俊輝參演紐約英語版《北京人》,擔演江泰一角。
曹禺與《北京人》劇組合影。

尋根之旅:香港就是我的家

其後毛Sir代表紐約新劇作家協會於1982年訪華,結識內地戲劇界的翹楚,開啟了他的尋根旅程。

正好1985年時,香港演藝學院成立,誠邀他擔任表演系主任,毛Sir相信回來能有更大的發揮,於是就告別奮鬥了十七年的美國,返港做老師。

毛Sir在教學的過程裡,更理解到根的重要。「香港是我的家,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裡面,在創作的過程裡面,我就一直在找我們是誰,所以我的創作,當然早期可能為了培養學生教育學生,我介紹了很多的西方經典,但是後期我很關注的是我們香港本土的原創劇,我做了很多台原創的劇或者改編的作品,把中西文化怎麼結合起來」。 毛Sir自豪地說「這方面我可以說我是有點成績的」。

春風化雨,毛Sir教出不少優秀的學生,包括謝君豪、張達明、劉雅麗、詹瑞文、陳錦鴻、蘇玉華及潘燦良等。

情繫家國:推動兩地交流和戲曲革新

在演藝執教15年後,毛Sir又投身新崗位,獲邀出任香港話劇團公司化後的首位藝術總監,在美國時,他曾在劇團當過藝術總監,已有行政經驗,正好為話劇團的「公司化」一展所長。在2001年1月,毛Sir走馬上任「我就拼命要把這個公司化建立起來,要把最好的東西做出來。不是做一台台戲做完就算了,是在建立一個優質的專業團隊」。

毛俊輝2001年起擔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

一年後,毛Sir不幸患上癌症,飽受病魔折磨,連場苦戰,終於奇蹟地康復了,他痊癒後再繼續追尋。

當時香港話劇團已成立二十多年,但原來在內地沒有人認識,毛Sir爭取把香港原汁原味的粵語舞台劇帶去內地,最成功一次是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由毛Sir統籌/執導三大藝團的合作,有黃霑、顧嘉煇精心炮製的音樂,替香港話劇團打開了一道門;第二個劇是《新傾城之戀》,在上海和北京深受歡迎,贏得殊榮,還獲邀去了美加等地演出。毛Sir很驕傲的將這些台前幕後的香港人才介紹給內地的朋友。讓更多人認識劇團,促進更多文化交流的機會。

《酸酸甜甜香港地》音樂劇。
《新傾城之戀》梁家輝與蘇玉華。

2008年毛Sir辭去藝術總監一職。隨後幾年他在戲劇方面,作出了不少實驗性的嘗試。2010年,他為國家京劇院導演《德齡與慈禧》的京劇版──《曙色紫禁城》,這齣戲由話劇的原創者何冀平親自改編,成功的演出,令他開始投入戲曲方面的創作。

其後,他又為康文署「中國戲曲節」執導新演繹的《李後主》。至2012年,在跨界音樂劇《情話紫釵》中,他有意識地將粵劇與現代舞台劇結合起來,此劇在香港首映時,反應熱烈,其後更獲得上海的「年度時尚戲曲大獎」。

《情話紫釵》林錦堂與胡美儀。

2014年至2016年毛Sir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創院院長,他探索傳統戲曲與現代劇相結合,將粵劇怎樣現代化,演繹到跟當代觀眾接軌。2018年毛Sir帶領一群粵劇新生代排演《百花亭贈劍》,在香港藝術節首演時,反應非常好。藝術節是破天荒,四十七年以來,首次下一季重演同一劇目。

粵劇《百花亭贈劍》。

五十年戲夢逍遙:傳統與回望,指路當下未來

毛Sir於2008年離開香港話劇團後,雖曾參與該劇團演出,例如為他再度贏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等獎項的《父親》,卻沒再為該劇團執起導演筒,早前毛Sir特別挑選執導瑞典劇作家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往大馬士革之路》,作為他從藝五十年的作品。

毛俊輝執導《往大馬士革之路》。

他表示:「史特林堡的表現主義戲劇有兩方面非常可貴,一方面是其藝術上的價值,就是他的手法是先驅性的創新,不像以往的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手法。另一方面是它的道德價值,他尋求一個人心靈上的自我更新,那種精神的提昇可以改造世界,改造社會,如果能夠將他這種精神通過這一齣戲帶出,會非常有意思,與觀眾的分享亦特別有意思。」

當下的香港時代急劇轉變、疫情大流行,叫人煩躁不安,矛盾衝擊難免,甚至迷失。命運使人感到無力,到底該如何尋覓生命的意義?毛Sir執導這齣劇目,何嘗不是希望困境中的人們都走一趟自我救贖之旅。

毛俊輝神采奕奕。

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在2035年把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毛Sir是選舉委員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界別的選委,他表示將致力協助業界融入大灣區發展,把握內地市場,為本土創意產業開拓更廣闊空間。

「接下去想把我一生的經驗回饋給社會,尤其在中國的傳統戲曲方面,跟這個時代結合起來。」毛Sir強調創新變革,他認為粵劇不能太保守,要跟著時代改變,吸引年輕觀眾,從而加強他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和欣賞。他透露目前正忙於準備明年香港藝術節的作品。

毛Sir在過去半世紀情繫家國對戲劇不斷追尋,香港的新機遇下毛Sir也迎來了新目標和新挑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