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與痴情的勝利 《蝶影紅梨記》成就超越時代的粵劇經典
曾幾何時,粵劇不但是香港大眾娛樂的主流形式,亦是海外華人消解鄉愁的重要載體,當中至關重要的靈魂人物、一代鬼才編劇唐滌生功不可抹。他逝世後翌日上演的《蝶影紅梨記》(《蝶影》)更是當中的浪漫經典,被香港電影資料館評為「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學者陳守仁教授認為,《蝶影》不但開創了「捉迷藏式邂逅」的先河,亦盛載著現代自由主義戀愛的價值,宣示了正義與痴情的勝利,同時亦是唐滌生個人信念的勝利,是值得唐劇研究者以及所有粵劇愛好者一看再看的經典劇目。
因才開戲 締造浪漫經典
才華橫溢的唐滌生善於因應演員的氣質和形象創作劇本,尤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他與任劍輝、白雪仙的互動,成就了無數感人的劇作。1957年他就曾自言受到白雪仙才華驅動而創作了《蝶影》︰「改編了《琵琶記》與《牡丹亭驚夢》之後……也許白雪仙小姐把趙五娘和杜麗娘演得很生動,使我興奮地在《元曲選》內翻了又翻,希望能翻著一位美人的倩影,再作雪仙的化身……」
精研唐滌生劇作多年的陳守仁表示,作為一個藝術至上的編劇,唐氏往往因為受到演員感動,創作劇本期間經常不眠不休,通宵達旦尋找靈感,只喝白蘭地混和咖啡提神,也許是造成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他在創作《蝶影》時便曾記述深宵工作的細節︰「聖誕假期,我在寒夜……順手拈起枕旁的《元曲選》,漫無目的的翻閱一下,翻至《紅梨記》時忽然有謝素秋之名,下意識使我心波震動,如此偶合,莫非有神奇的推使,於是我推衾而起,把《紅梨記》細意的看……書裏的謝素秋似乎漸漸地活了,對我苦笑、對我嚶然欲哭、對我橫波含淚,似乎有著無限的辛酸,於是我決意改編《紅梨記》……」
捉迷藏式邂逅 古今中外罕有
唐滌生一生創作 432 齣作品,不但善用中國古典優雅的旋律和歌詞,亦能吸收各地民間藝術和西方戲劇元素,有粵劇界「莎士比亞」的美譽。《蝶影》中趙汝州與謝素秋詩文相「識」,終沒機會相「認」,更是打破一般才子佳人戲邂逅的模式,陳守仁認為在劇本創作上具有開創先河的意義。他笑言,記憶中西方比較接近的文本,是1998年湯漢斯與美琪.賴恩主演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因此《蝶影》在50年代的香港可算是非常創新的劇本。「大家神交多年,看過對方的詩,但一直見不到面,直到最後大結局的幾分鐘,彷彿墮入捉迷藏式的緣份遊戲。這個鋪排很特別,無論古今中外都比較少有。」
彰顯現代價值觀 宣示正義與痴情的勝利
唐滌生一生歷戰亂憂患和生離死別,這些經歷啟發了其人生價值,亦成為了他的繆思來源。陳守仁表示,唐劇中最鮮明的價值觀包括男女平等、自由戀愛、至死不渝,法治和公義等等,縱觀唐劇經典,《蝶影》最大的特色可用「勝利」二字概括,「《帝女花》、《紫釵記》的主角最後只能算是慘勝,但《蝶影》是全面的勝利。謝素秋作為一個歌妓出身的女人,通過自己的鍥而不捨,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還反客為主戲弄丞相王黼,這是正義的勝利、痴情的勝利,同時也是謝素秋和唐滌生的勝利!」
唐滌生1959年9月14日晚因腦溢血昏倒送院,翌日終告不治,雖不能趕及看到9月16日《蝶影》電影版的公映,但陳守仁認為唐滌生已然無憾,「雖然電影是去世後第二天才上映,但他已完成了心願,所以我覺得這是一齣勝利的戲。」
呼喚當代唐滌生 傳承粵劇精華
有人說「金庸之後,再無江湖」,意思是金庸已把武俠小說的形式推到了極致,儼如一座難以超越的高峰。唐滌生離世已然超過半個世紀,但如今香港粵劇舞台上最受歡迎的仍是唐劇。陳守仁認為唐滌生的劇作的確將粵劇推至一個高峰,但認為更重要的是時代帶來的挑戰,「在金庸的時代,看報紙、雜誌、小說是大多數老百姓生活的方式。同樣,粵劇在50年代有不少觀眾,但今天大家都在看手機,不要說粵劇,連電影也同樣受到了新興媒體的挑戰。」
陳守仁指,香港近年也有不少新晉粵劇演員和編劇湧現,當中亦不乏優秀有潛質的年輕人如黄成彬、梁心怡等等,他認為關鍵之處,是要跟不同的媒介和形式競爭,粵劇有需要與時並進,不妨嘗試縮短演出的長度,推出一些兩小時版本,或加入更多生活化的場景,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
粵藝重新製作《蝶影》 全新舞台設計再現唐劇經典
為推動粵劇的傳承和發展,香港粵劇藝術團將於今年8月1日至4日期間,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上演《蝶影紅梨記》,除了邀得當年負責為雛鳳鳴劇團設計配樂和唱腔的音樂巨匠朱慶祥擔任榮譽顧問之外,資深紅伶龍貫天亦將擔任藝術總監,引領黄成彬、梁心怡等一眾優秀青年演員傾力演出,觀眾可在全新的舞台設計效果之中,感受一代鬼才編劇唐滌生的不朽浪漫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