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在香港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經歷著蓬勃發展的過程。經過香港非遺諮詢委員會的調查,目前共有480項非遺項目立案。首批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10項項目,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其中,粵劇是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已於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項目的保護與推廣對於香港傳統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

至今,香港非遺名錄已經正式刊憲了20項。除前面所述的10項非遺項目立案,2016年非遺委員會又推薦了10項進入香港非遺名錄,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後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士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扎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戲棚搭建技藝。其中香港天后誕和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於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此外,與傳統宗教有關的非遺項目在香港也得到了重視。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看,香港新界地區保留了宗族風俗習慣,這些習俗有助於維繫各宗族之間的人際關係,保持了和諧穩定。祭祀作為一項重要儀式,不僅有助於維繫族群紐帶,也成為香港非遺的重要項目之一。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傳承,為香港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隨著社會的穩定發展,人們對於文化傳統的認同與重視也在逐漸增加。政府舉辦的各種活動以及對非遺保護的重視,進一步推動了香港的文化傳承。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尊重,不僅為香港市民提供了文化自信,也為香港的文化融合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文章出處:紫荊專稿 | 作者:鄭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