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 ── 感受中華創新魅力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策劃的「中華文化節」早前舉辦了多場免費的「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累積吸引了逾七千人次的參與。活動旨在讓更多人體驗中華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魅力,主要為學生、社福機構服務對象和非華裔人士等群體提供免費欣賞文化節目的機會,希望透過精彩的舞台表演和電影作品,豐富觀眾的視覺聽覺體驗,助大眾和學生全面了解歷史故事和欣賞中華文化的精髓。
「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邀請了多個高水平及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團體參與,包括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五星出東方》、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柳子戲專業劇團帶來的多段折子戲、忻州文化研究院帶來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北路梆子傳統劇目《雙官誥》等,為大眾帶來中華文化的新視野。
此外,已舉辦超過十年的「中國戲曲節」也是今屆「中華文化節」的重要一環。今年的「中國戲曲節」藉著「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和學校巡演,為學生們帶來了全新的戲曲學習體驗。其中,「校園戲曲漫遊」導賞活動由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的講師和學生巡迴到參與的學校,以活潑生動的互動方式介紹了戲曲的表演特色,並即場在台上示範戲曲的演出技巧。活動選取了1960年代的紹劇電影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供中小學生欣賞,該電影以戲曲的方式重新演繹年輕一代熟悉的《西遊記》,吸引學生進一步了解戲曲藝術的精彩。
為了鼓勵更多學生接觸文藝活動,康文署亦安排了學生免費觀賞由寧波市演藝集團帶來的舞劇《花木蘭》公開彩排,這一難得的機會吸引了來自13所中小學的過千名師生入場觀賞。舞劇中,花木蘭一角由曾獲中國舞蹈「荷花獎」金獎的郝若琦出演。郝若琦表示,她期望透過舞蹈的形式,將孩子們在課本中學到的歷史故事帶到劇場,讓他們有更深入的地理解和全新的感受。
有參與觀賞的老師十分認同這種走出課堂的觀賞式學習,為同學提供了豐富的視聽體驗。專業的舞台設計、燈光和音樂配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木蘭辭》的理解,更生動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讓學生在觀賞舞劇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傳統故事的深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