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醒·獅》香港公演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及「廣州文化周」節目之一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早前於沙田大會堂演奏廳公演。

《醒·獅》是內地首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民族舞劇,以「醒」為神、以「獅」為形,以民族覺醒為主旨。故事圍繞著一群在抗爭中成長的熱血兒女,講述南粵風土民情以及歷史風雲變幻下就親情、友情、愛情、家國情,描繪南獅兒女細膩綿長的愛恨情仇和面對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成長。

此劇以濃郁的藝術風格展現了嶺南特色和廣府風情,結合創新元素和多媒體技術,搭配地道音樂和服裝設計,呈現極具現代感和視覺震撼的舞臺效果。該劇曾獲得多項獎項,包括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和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自2018年首演以來在內地巡演超過250場。

在舞蹈設計上,《醒·獅》將民族舞蹈和傳統舞獅相融合,融入南拳馬步以及南派醒獅特有的撲、迴旋、飛躍、採青等高難度動作。劇中還展示了南拳、蔡李佛拳、木魚說唱、英歌舞等南粵非遺元素,充分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展示嶺南文化和灣區精神。

藝術總監兼總導演史前進表示,《醒·獅》這部舞劇借助醒獅這一載體,旨在展現多元的嶺南文化。除了吸收廣東粵語元素,下半場的音樂結構還融入了香港電影風格元素,帶來俠義與柔情並存的感受。史前進續說,在不斷挖掘和創作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醒獅不僅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與很多文化元素緊密相連。舞獅子的這群人必須要學習南拳,所謂舞獅者,必先習南拳。這些人生活在大灣區,飲早茶必不可少,舞劇中也會把飲早茶、「食在廣州」呈現出來。他亦指出舞獅儀式上的講究與細節,例如在最高規格的舞獅中,總有一個人頭戴大頭佛手拿葵扇,作為引獅人。

總編導錢鑫則表示,為了香港的演出,他們籌備了至少半個月的時間。所有舞台上使用的大型獅頭道具都是從廣州運送到香港的。此外,為了確保香港舞台上的安全性,他們對舞蹈動作進行了調整,讓香港觀眾深刻感受到嶺南文化所帶來的熱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