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迴展」香港站正式開幕

「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迴展」香港站於昨日(1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拉開帷幕,展出潘魯生在2022年創作的20件大尺幅作品,分為「主題創作」和「民藝調研紀錄」兩個單元進行展示。今次展覽由深圳美術館和香港美協主辦,天工當代承辦,深圳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共同支持舉辦。作為巡迴展覽,該主題系列展覽已先後在深圳、澳門、東莞等地舉辦。

出席開幕儀式的嘉賓包括: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丁中元、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區玉芳、香港美協主席及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常務副會長林天行、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志軍、深圳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尹燁斌等。

潘魯生是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多年來深耕於民間藝術領域,曾出版多本中國民藝相關作品。他與香港緣分深重,在90年代中期就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他的作品中,畫面通常沒有人,但背後有古老滄桑的牌樓與有錯綜交織的電線天線,巍峨莊重的牆面上布著斑駁的苔痕水跡,舊民居新樓房穿插並置,小漁船大貨輪遙相呼應,新與舊、古老和現代、城市與鄉村就這樣自然地交織在一起。他將市井的喧囂,普通百姓的生活,將歷史文化、傳統當下盡數納入自己的作品當中。

近年,潘魯生在大灣區進行民藝調研,走訪了不少鄉村社區和工廠碼頭,認為大灣區傳統村落、傳統工藝具有歷史與當下、本土與世界、經濟與文化交匯共生的意義。他發現,大灣區的人們不僅鄉音相似,而且風俗相近、文化同根,因此產生了用畫筆將這共同的脈絡與人文表達出來的想法。

今次的展出作品運用中國彩墨語言,以傳統的筆墨與寫實的表現手法,多視角、多維度描繪了大灣區現實的村舍、街巷、港灣,記錄了大灣區社會面貌、現狀和大灣區建設的全過程。傳統筆墨帶來一種沖淡自然之感,呈現大灣區除了繁華的、繁忙的,充滿工業、商業澎湃的一面,亦有寧靜的、祥和的、人文的,有著凝聚的內力,能讓外來的遊子找到奮鬥的歸屬。潘魯生特別提到,作品《港•葵涌碼頭》就是用了界畫的作畫手法來表達貨櫃碼頭纜繩交錯的景象。

這組作品表達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文化肌理,探討了大灣區文化生態中城市與鄉村、社會與歷史、傳統與現代共生共榮的關係。潘魯生表示,記錄當下也是回望歷史、面向未來。他希望文化同根、民風同源、經濟共融、社會繁榮的大灣區再創神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