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正式開幕

昨日(7日),由故宮博物院主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協辦,香港賽馬會全力支持,公益慈善研究院獨家捐助的「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於故宮博物院東六宮區域的齋宮展廳正式開幕,由即日起2026年1月4日對觀眾開放。在故宮博物院百年華誕到來之際,是次展覽從院藏的19000餘件清代玉器中遴選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宮廷和田玉精品,其中一級文物有28件,130件文物首次對外公開。為配合展覽內容的解讀,故宮博物院亦將陸續推出面向公眾的系列學術講座。

在歷史的長河中,玉以其溫潤的質地、神秘的光澤,承載着無數的故事與傳奇。《千字文》有雲:「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和田玉是中華玉文化的主要載體,更是承載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中國名片」。今次展覽分為玉之源、玉之禮、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個單元,以五個期詮釋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現清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策展人黃英受訪時指出,絕大部分展品是清宮舊藏,這次策展特意將最具代表性的白玉盤龍鈕「大清受命之寶」放在一進展廳的獨立展櫃裏,方便觀眾欣賞。白玉盤龍鈕的寶璽呈方形,盤龍鈕,印面陽刻「大清受命之寶」,漢文篆書滿文本字,各二行。黃英繼續介紹道,白玉盤龍鈕是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之首,據《交泰殿寶譜》所記為「以章皇序」,即表明大清皇帝受命於天的正統身份。而《御題交泰殿寶譜序後》中則記載它為「傳自太宗文皇帝時,自是而上四寶」之一,「均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不敢輕易」。正因如此,在乾隆十三年詔改璽印中的滿文本字為滿文篆書時,該寶得以保持原貌。

這次展出的另一件白玉——辟邪的年代可以追溯至漢代,是故宮收藏最早的和田玉籽料器,與陝西渭陵遺址出土的一件玉辟邪非常相似。黃英介紹,傳說辟邪是一種能驅走邪穢的神獸,原型為產於西亞、北非等地的獅子。這種動物在西漢時期隨着絲綢之路的開通傳入中國,並與傳統翼獸結合,衍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神獸——辟邪。

清宮舊藏所見有玉圍棋、玉象棋、玉雙陸等,彌足珍貴。琴、棋、書、畫是深得中國古代文人雅士推崇的修身養性兼消遣的藝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均記載於歷代文獻當中。這次展覽展出的一組圍棋子分別以白玉、碧玉製成,均呈扁圓形。這組圍棋共371粒,其中白玉棋子185粒,碧玉棋子186粒,分別置於描金漆罐內,罐上以纏枝花卉紋為地,開光內飾蘭、菊等花葉紋。對弈時,潔白的白玉棋子與呈韭綠的碧玉棋子相得益彰,頗為清新雅緻。

除了白玉與碧玉,展覽還精選了5件玉如意,在玉料的顏色上與第一單元的「玉具五色」相呼應。其中,一件乾隆御題青玉如意,長56厘米,寬12.7厘米,是故宮博物院現藏體量最大的玉如意。清代宮廷玉如意選材精良、雕琢細緻、寓意吉祥,主要以龍、鳳、蝙蝠、壽字、捲雲、靈芝、萬年青、蓮瓣、牡丹、松樹、桃實、梅花等吉祥紋飾或組合紋飾為題材。據悉,故宮博物院現藏玉如意800餘件,以乾隆時期玉如意數量最多。乾隆喜愛以玉仿製青銅器。一件乾隆御題青玉百獸紋豆,復刻了周百獸豆。因為器蓋及器身已經滿飾淺浮雕百獸及獵人,喜好題字蓋戳的乾隆最終選擇在玉豆蓋內鐫刻御制詩《詠和闐綠玉百獸豆》。

此外,展廳內還有一整塊新疆和田白玉剖琢而成的月令組佩,每個月令佩均為花瓣形。花蕊中心為六環式活心,可轉動,雕琢方法為鏤雕工藝中的一種絕藝。圓形花蕊一面雕水仙、海棠、萬年青、靈芝圖案;另一面雕陽文篆書十二音律,對應十二個花瓣形月令花佩。精緻的月令組佩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