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之魅」講座成功舉行 鄭培凱教授分享古代中國色彩美學

上周四(12月9日)下午,SUPer青年營和聯合出版集團文康會在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合辦的「色之魅:近賞古代中國色彩美學」主題講座順利完成。

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原主席鄭培凱教授作爲主講嘉賓出席講座,講解古代中國色彩美學的種種,當中旁及不少中國文化知識與觀點。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先生等嘉賓出席講座。近50位同事以線上及線下方式參與。

鄭培凱教授主講古代中國色彩美學

鄭培凱教授首先介紹原色、間色和複色的定義,而所有顏色皆可由紅、黃、藍這三原色組成。紅、黃、藍三原色,如兩兩融合可變為橙、紫、綠這三間色,三種或以上融合後可形成更豐富多彩的複色。

中國文化傳統的「五色」,不是現代色彩學的三原色,也不是看到彩虹而說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而是「紅黃藍白黑」,或說「青赤白黑黃」。中國古人認爲「五正色」是最基本的顏色,源於五行,歷史綿長,以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色彩,構成中國古代審美基調。

在傳統中國服飾中,多以五色織就而成。《尚書.皋陶謨》有一段帝舜說的話:「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這裡說的「象」,是指古代天子最正式的祭服上有十二章圖像,以兩種方式製作而成,前面六章「作會」,是圖繪上去的,後面六章則是「絺繡」,是用繡線刺繡而成的。不論是圖繪還是織繡,都是用五種顏色,以展現五色。

古代冕服

鄭培凱教授又引王國維於《以五介彩施於五色說》中的闡釋,說明「五色」與傳統中國服飾的關係。「五采」是五色相間之意,「以青、黃、黑、白、赤相間為說,五者相介以發其色」。王國維還引了《考工記》說「畫繢(繪)之事」:「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是以明確地指出,天地間色彩的相互調和,與四時五行的觀念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鄭培凱教授旁徵博引,講解生動

鄭培凱教授指出,這是受到古代中國的宇宙觀的影響,認定基本色彩為五,以配合「五行」,用此解釋時空分類的秩序和架構。有趣的是,古人色彩分類的邏輯,屬於深層文化心理結構,以色彩的基本因素是「五行」的展現,即金木水火土,配合東南西北中:東方木是青色,南方火是赤色,西方金是白色,北方水是黑色,中央土是黃色,因此是「五色」。

鄭培凱教授還介紹到,色彩不僅反映文化思維,還體現在命理風水、民族象徵、瓷器藝術等方面,並以房間佈置、生肖運程等例子生動地解釋了五行與顔色之間的關係;以中國不同民族的服飾顔色為例子介紹了獨特的色彩風格和魅力;以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中的瓷器色彩講述古代對雅致色彩的美的追求。

李濟平總裁(右)贈書予鄭培凱教授

出席是次活動的觀眾,除了與鄭培凱教授上了一節中國美學文化課堂,更獲得由香港三聯出版、李健明與郭浩編著的《中國傳統色:故宮裏的色彩美學》乙本,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顏色美學的內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