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展出新一批中法皇家珍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展期由去年12月18日至今年5月4日,聚焦中法兩國互相欣賞、啟發與交流的一段重要歷史進程。由昨日(19日)起,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了新一批約20件中法皇家珍品,包括罕見的康熙帝與雍正帝畫像、「胤禛耕織圖」,以及一級文物「平定回部獻俘」等。

今次輪換的珍品共約20件,新亮相的重要珍品有「康熙帝戎裝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文欣表示,描繪康熙年輕時期的畫像十分罕見。據歷史記載,康熙帝拉弓臂力驚人,箭法尤其精湛。畫中的青年皇帝身穿戎裝,顯示出其弓馬相伴的尚武精神。

「雍正帝朝服像」也是重點展品之一。雍正帝端坐寶座之上,體現其威嚴的一面。另外,也有雍正帝尚是皇子時以農夫扮相出現的「胤禛耕織圖」。

除了中國清代皇帝和法國國王,中法女性宮廷成員亦以其品味與喜好推動中法文化交流。今次新增的珍品包括「孝莊文皇后朝服像」。王文欣介紹道,孝莊文皇后作為順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先後以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身份輔佐兩代幼主,享有崇高威望。在她的支持下,歐洲傳教士自順治時期便立足清宮,為兩國宮廷之間的交流奠定了基礎。

之前已展出的珍品,如法國製「菊花紋壺」、「阿德萊德公主執扇像」以及「彩繪描金中國人物圖鑲銅鍍金高足蛋形瓶」仍然會持續展出。是次展覽又繼續展出「弗朗索瓦絲——阿泰奈斯·德·羅什舒阿像」和「龐巴杜夫人像」。

在十七、十八世紀,商品貿易形成的風尚和精巧工藝,促進了中法兩國工藝及審美等層面上的交流,亦彰顯了兩個文化之間的互敬互鑒。王文欣指出,展覽中展示了1783年製的「菊花紋壺」,此壺背後還有一段「中國訂製,法國製造」的工藝交流故事。此壺實為法國生產,但過去一直被以為是廣東官員送給清廷的貢品。其實,當時乾隆帝下令製作新品且「務要洋琺瑯」於是,廣東粵海關官員把一批製作琺瑯器的訂單及樣品發至法國,而製成後的壺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運抵北京,由乾隆帝珍藏。

是次展覽聚焦中法兩國互相欣賞、啟發與交流的一段重要歷史。策展人在展覽布局上,將紫禁城和凡爾賽宮的主人時空交錯聯繫在一起。王文欣表示,在法國是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中國則有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三位皇帝。雖然中法兩國的君主彼此沒有見過面,但透過有心思的展覽空間設計語言,在一個中心對稱的展覽空間裏把他們彼此相對。

王文欣接著解釋,是次展出新一批皇家珍品,是因為展覽從去年跨越至今年5月,時間較長,而珍品最長的展覽時間不能超過3個月,因此為了保護文物而做出此舉。此外,更換新的珍品亦可以保持參觀者的新鮮感。

為配合展覽,博物館另外亦會推出一系列豐富的教育活動,如播放相關紀錄片及電影。其中包括在3月1日免費放映會中將播放的紀錄片「法式古樂」,以及在4月20日及5月2日將播放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