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哪吒在歷來中國動畫電影中不變的反叛與自由
近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榮登中國電影史票房第一後,更以超120億的總票房記錄(含預售和海外票房)震驚四座,成為首部進入全球票房前10的亞洲電影。

這部影片的成功,不僅讓人看到中國動漫如今的發展,也不禁讓人回想起1979年中國第一部寬銀幕長篇動畫《哪吒鬧海》。《中國動畫: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一書記錄了1926年至198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美)的故事,1978年後,中國動畫重煥生機,百花齊放,《哪吒鬧海》就是上美影繼1961年《大鬧天宮》後製作的第二部動畫長篇。從經典到現代,哪吒這個「反叛少年」的蛻變不僅是一部動畫的進化史,更是一代代觀眾的精神投射。

1979年的《哪吒鬧海》是手繪賽璐璐(一種透明膠片)工藝與中國水墨美學的結合,《中國動畫: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中提到,這部電影共花了15個月製作,片長63分鐘,用了五萬張動畫,是當時的大製作。在「透光」這一特技手法上,這部動畫算是使用最多的一部了。導演之一徐景達曾介紹:「狂風暴雨、妖魔鬼出現等的場面,需要特殊的技術。譬如說,妖魔們那發光的眼睛,及大浪翻起時出現火花那樣的模樣。也利用了多重曝光手法,最多時也用了六、七次。」
不同於過去的手繪動畫,如今的《哪吒2》站在現代數字技術的風口——3D建模、動態捕捉、粒子特效、流體模擬⋯⋯當哪吒揮舞混天綾時,飄動的軌跡都經過計算,特效團隊甚至開發了「乾坤圈粒子破碎演算法」,讓每個金屬碎片飛濺軌跡都符合空氣動力學。這部鏡頭數達2427個,特效鏡頭1948個的動畫電影,有近140家中國動畫公司、超過4000位製作人員參與製作,正是他們的托舉,導演餃子「像素級」的要求才得以實現,也正是這場「硬仗」,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動漫日漸成熟的工業體系和值得期待的未來。
在《中國動畫: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中,《哪吒鬧海》導演之一徐景達曾說:「這部作品,是神話也是悲劇」。在1979年的電影中,哪吒打傷奉龍王之命搶凡間小孩的夜叉,更打死了龍王之子敖丙,從而惹怒東海龍王。龍王威脅李靖,若不殺死哪吒,就淹沒陳塘關。於是,李靖沒收了哪吒的混天綾與乾坤圈,並要他自己承擔後果,哪吒悲憤自刎。
1979年的《哪吒鬧海》延續了《封神演義》原著中哪吒「剜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的設定,而《哪吒2》中的哪吒,則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用個體的覺醒對抗命運的偏見。從「還骨肉」到「改天命」,哪吒的反叛精神從未改變,只是時代賦予了他不同的使命。
從1979到2025,哪吒的每一次登場,都是一次對反叛、自由與成長命題的追問,映照了每一代人的精神追求。正如《哪吒2》中的台詞:「因為我們都太年輕,不知天高地厚」,無論是白衣染血的悲壯,還是火焰纏身的熾烈,「哪吒」這個意象在每一代觀眾心中都永遠年輕,永遠無畏。
(轉載: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