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衫協會啟動「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培訓計劃

近日,香港長衫協會啟動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培訓計劃,旨在推廣和弘揚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該計劃邀請了具豐富經驗的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師傅開班授課,以促進這一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自2017年起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後在2021年,又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次的項目傳承培訓計劃課程非常多樣化,包括中式男裝單長衫製作班、中式女裝立裁單長衫製作班、中式花紐製作班等,為期兩年。課程完結後,計劃亦會招募不同人士在不同場合或儀式中穿着由學員度身製作的中式服飾,向公眾展示及推廣長衫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吳雪君在開班儀式上致詞表示,中式長衫在香港歷史悠久,並且融合了中西服飾的製作技藝,透露出獨特的香港風格,此次傳承培訓班計劃將涵蓋培訓和實踐兩大重要元素,旨在深化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的傳承工作,透過系統、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實習活動,提升學員的技術造詣以及栽培出下一代的傳承人。

香港長衫協會會長及海派長衫師傅封有才指出長衫技藝的傳承非常重要,目前還在從業的香港長衫師傅僅剩4位,且均已邁入古稀之年。協會舉辦此次活動,旨在讓多些人認識長衫,同時培養接班人。封有才對長衫技藝的傳承表示有信心。他指出,除了這次的培訓計劃之外,協會在過去亦有舉辦不少的長衫技藝推廣活動,可以看到近些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中年人認識到這項非遺的文化。

香港海派長衫師傅秦長林是此次計劃的導師之一,製作長衫已有六十多年,至今仍親力親為,一針一線製作出精美絕倫的長衫。他見證過長衫手工藝的興衰起落,不忍這一傳統技藝消失在歲月中,因此致力於開班授徒,希望這門手藝有人傳承下去。秦長林師傅表示,正宗的中式長衫一針一線都極為講究,對於此次的授課計劃,他初步打算教授學生長衫製作的基本功,比如裁剪紙樣、拉線芯等等。

青年時裝設計師劉曉樂本身學習的是男裝長,由四五年前開始接觸長衫。此次參加計劃,他打算繼續跟隨秦師傅學習女裝長衫的製作技藝。他認為長衫是可以代表香港的一種服飾,其中亦包含着工匠精神,作為一名香港的時裝學生,很值得去學習這項技藝。對於長衫的傳承,他認為傳統和創新同樣重要,兩個方向都是可以發展的。他指出,傳統形制是長衫技藝成為非遺的原因,因此認為傳承這項技藝是重要的,但同時認同一些小小的創新可能更能吸引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去了解到長衫技藝的厲害之處。

香港長衫業界泰斗劉安慶師傅亦參加了此次培訓計劃。從業以來,劉師傅不僅為政商名流度身訂製長衫,還為多部著名電影製作長衫戲服,如王家衛的《花樣年華》、《2046》,關錦鵬的《長恨歌》,陳奕利的《天堂口》,翁子光的《風再起時》等等,他表示自己的畢生所學希望全部都能教授給學員。他的學員劉潔儀學習長衫已有多年,跟隨徐陳采兒老師及蒲明華老師學學習,之後成為不同機構長衫班課堂助教及導師。她希望將長衫的傳統工藝引入中學文化藝術課程,令學生們有機會從小認識傳統長衫、中式服裝、花紐等文化遺產,學習正統的手藝並了解其中的價值,從而令這珍貴技藝得以傳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