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享受!香港舞台助內地藝團走向世界

近年來,伴隨香港與內地交流融合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內地的文藝院團和演出展覽等走上香港的舞台。他們不僅為香港觀眾帶來了難忘的藝術享受,同時也讓內地藝團經由香港的舞台進一步走向國際。近日,一年多來赴港演出的多位內地藝團負責人均表示,赴港交流對於藝團而言是寶貴的機會和經驗,藝團能夠藉此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豐富自身的藝術表現力。此外,香港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也為藝團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助力。

今年1月初,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舞劇《李白》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眾多香港市民入場觀看並紛紛給予好評;同月底,甘肅省歌舞劇院創排的《樂舞敦煌》亮相今年「國泰新春國際匯演之夜」,驚艷了香港藝壇;而在即將開幕的香港藝術節中,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將閃亮登場並帶來閉幕演出;此外,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兒童劇《貓神在故宮》、上海歌舞團舞劇《李清照》、江蘇大劇院舞劇《紅樓夢》等也都將陸續赴港演出。

回顧2024年,內地藝團的赴港演出同樣頻頻出圈。中央芭蕾舞團鎮團之作《紅色娘子軍》、國家京劇院青年團新編京劇《五女拜壽》、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和深圳歌劇舞劇院《詠春》等相繼在香港上演,每次都能掀起藝術熱潮,並且幾乎每場都是一票難求。

國韻飄香江 民心架橋樑

「國風國韻飄香江」是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旗下的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為香港傾力打造的文化品牌,2024年,在香港文化中心、葵青劇院、沙田大會堂、香港理工大學等場地演出了涵蓋音樂、舞蹈、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經典舞台作品,並舉辦了大師班、工作坊、校園行等文化交流活動,觀演及參與活動人數多達萬人。

其中,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舞劇《孔子》在演出期間特別邀請50多名香港中小學生到場觀演,並在演出結束後與演員、導演面對面交流。師生們都表示,全劇雖然沒有對白台詞,但通過舞蹈的生動呈現讓大家與這位歷史人物感同身受,對《論語》產生共鳴,也使他們深深佩服演員爐火純青的專業技巧。這時,《論語》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和枯燥的考試範圍,通過觀賞這齣舞劇,同學們更立體地認識了孔子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

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總經理王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風國韻飄香江」的演出活動,不僅讓香港市民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為兩地民眾搭建了心靈相通的橋樑。

赴港演出如同重磅「預演」

這個周末,第53屆香港藝術節將隆重啟幕。稍後,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即將閃亮登場並帶來閉幕演出。樂團總經理任小瓏表示,一直以來,香港都是中西文化交互融合的前沿,也是國家「文化出海」的重要窗口。時至今日,香港依然保有着這個寶貴地位,而香港藝術節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任小瓏認為,香港藝術節把中國最好的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院團介紹給國際觀眾,同時把國際最頂端的藝術家和藝術院團帶到香港。多年來,它始終保持這種高度的多元性。因此,無論是作為國家院團,還是作為表演藝術團體,藝團都非常看重香港藝術節和香港這座城市的作用。他說:「到香港演出,比去任何一座內地城市,都更有助於推動我們的藝術作品走向國際。」

「香港的場地和觀眾均是國際化的,是一個測試演出運作和觀眾反應極佳的平台。」《只此青綠》總編導之一韓真曾公開表示,在香港演出成功,能夠給藝團走向世界注入很強的信心。

談及內地藝團眼中的香港舞台,中演演出院線副總經理王龍說,香港最大的優勢在於「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其國際化、都市化的城市配套與整體人文環境對影視、演藝等各類文化產品而言,是具有吸引力的市場空間。

「在國家戰略支持下,未來香港文化發展定位將更加清晰,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文化特色將更加凸顯。」王龍認為,對於內地表演藝術作品來說,赴港演出還可以視作走出國門前的一次重磅「預演」,在這裏,演出作品不僅能接受多元文化浸潤下的觀眾的檢驗,也能夠借此展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時代風采。

王龍還表示,赴港交流對於藝團而言是寶貴的機會和經驗,通過與香港本地藝術家和觀眾的互動,通過與香港社會各界機構的現場交流,藝團能夠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豐富自身的藝術表現力。此外,香港的國際地位和廣泛的國際網絡也為藝團走向世界、進行國際巡演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助力。

醒獅展現灣區文化符號 《雄獅少年》引香港觀眾共鳴

由廣州大劇院、廣東歌舞劇院及廣州歌舞劇院等多個內地單位與香港藝術家合作製作,並由香港音樂劇「鐵三角」——作曲高世章、填詞岑偉宗、編劇張飛帆所共同操刀的原創音樂劇《雄獅少年》於去年1月在廣州上演了普通話版後,於3月在港呈現了粵語版的演出,5場演出門票在演出開始前兩周就已經售罄,達到100%的上座率。藝術家們精湛的表演扣人心弦,令香港觀眾沉醉其中。而具有千年歷史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醒獅,通過舞台藝術展現出的嶺南文化魅力,更引起了香港觀眾強烈的文化共鳴。

「這部音樂劇由粵港兩地優秀藝術家、創作者和表演、製作團隊共同打造,從創作到台前幕後都是粵港兩地的一次深度合作,大家為了更好的舞台效果一起努力,這個過程很珍貴也很有意義。」音樂劇《雄獅少年》粵語版製作人陳睿表示,醒獅是灣區共同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基因,該劇傳遞的「放棄縱有萬般理由,堅持只需一個就夠」的精神內核,深深打動香港觀眾。

中演演出院線副總經理王龍指出:「香港擁有着獨特的城市多元氣質,是中西文化匯聚交流之都。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藝術交流,對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具有重大意義。對我們來說,香港始終是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平台與渠道。」

舞台之外 交流不斷深化

2024年10月,中演院線旗下的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組織開展「香港藝團蓉城行」活動,邀請香港藝團在成都演出,並特邀香港藝團走進社區、文旅景區和高校等,打造藝術交流的新引擎。此外,廣州大劇院藝術培訓團曾赴港參與「舞跡可尋——粵港青年舞蹈交流計劃」、亞洲國際芭蕾舞大賽等。2024年8月,廣州大劇院少兒芭蕾舞團參加「香港暑期芭蕾舞者訓練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芭蕾舞者交流切磋。

去年12月,廣州大劇院少兒芭蕾舞團團員赴港參與了香港芭蕾舞團與廣州大劇院聯合舉辦的《胡桃夾子》香港芭蕾藝術遊。其後,香港芭蕾舞團的「粵港澳大灣區芭蕾編導人才培訓」項目獲選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易璇曾稱,此次申請與港芭同廣州大劇院合作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芭蕾孵化基地有關。

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總經理王璐表示:「我們充分認可並進一步挖掘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潛力。去年4月至6月間,中國對外演出公司與美國百老匯國際集團聯合製作的百老匯經典原版音樂劇《音樂之聲》(《仙樂飄飄處處聞》),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舉辦了長達8周的駐場演出。」

「通過本土化、市場化的宣傳推廣,65場演出共吸引5萬餘名觀眾進場觀看,周末場次幾近售罄,國際化、高水平的製作和演出獲得了香港市場的充分肯定,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叫好又叫座。」王璐說,首次引進百老匯音樂劇的戲曲中心亦成為香港民眾文化打卡新熱點,令現場觀眾可以真切感受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獨特魅力。

(轉載:文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