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專業研討會議」:「國際新視角:音樂劇和電影的相互轉化」圓滿舉辦
「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專業研討會議」昨日(3月4日)於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舉辦了正式的開幕儀式,邀請了Robert Nederlander Jr.、阿雲嘎、Miranda Xu與金培達四位嘉賓,在「國際新視角:音樂劇和電影的相互轉化」對談活動中暢談他們對這一主題的看法。
本次「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專業研討會」以 「光影新視角:青年發展 • 國際視野 • 連接內地」 為主題,已進行一連兩日的影視主題專題討論,邀請到來自香港、內地及國際的業界精英、影視專業人士及創作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討影視及演藝行業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機遇,吸引超過400名人次參與。
Robert Nederlander Jr.是美國劇院界著名世家Nederlander家族的第三代成員,他未能前往現場,透過Zoom視訊為觀眾講解了成立於2000年的內德蘭德全球娛樂公司,如何將老匯和內德蘭德品牌拓展到全球的新興市場。他表示,看到中國市場的無限潛力,希望未來能將更多優質的作品帶到中國。
內德蘭德全球娛樂公司副總裁Miranda Xu談及音樂劇與電影轉換的成功例子,提及去年年底上映的《魔法壞女巫》(Wicked)為典範。她表示,電影不僅保留了音樂劇本身的魅力,還把很難在舞台上呈現的內容,通過電影的視聽語言,營造出下墜和飛起的驚艷效果,令觀眾的感官體驗再進一步升級。音樂劇與電影自然轉化、相互作用,形成雙贏局面。她又提到Netflix大熱劇集《怪奇物語》早前推出的舞台劇,指出平時少接觸舞台劇的觀眾也可能因為對劇集本身的喜愛而走入劇場。
不過,對於是否所有音樂劇都適合改編成電影,或者深入人心的故事都可以加點音樂改成音樂劇,幾位嘉賓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音樂劇需要大段唱段、能呈現出來的故事也比較有限,如果本身故事複雜,如《孤星淚》,改編時就需要作出取捨,只留下最主線和最觸動人心的部分,再將當中的重點以主題音樂強化。金培達表示,選擇故事的標準之一,是能否用一句話概括故事的主題,迅速找到重點。他續指,要意識到需要放棄的東西,理解電影和舞台劇本身的特質,再發揮各自的長處來展現。
內地音樂劇演員阿雲嘎因在《聲入人心》中榮獲年度首席而聲名大噪,近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地致力於推廣中國音樂劇。2020年12月起,他主演並首次參與作曲的音樂劇《在遠方》開啟首輪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演出。去年,經過一年多的耕耘創作、六個月的落地排練,他將電影《揚名立萬》改編成同名音樂劇,並同時擔任總製作人。阿雲嘎的最新計劃是改編音樂劇版《風聲》。這個項目已經做了三年的前期工作和經過了三輪工作坊,在不斷試錯中去蕪存菁,期望在2025年底與觀眾見面。
阿雲嘎感慨地指出,百老匯的任何一部戲可能需時兩年才能啟動。相比之下,聽說中國許多音樂劇僅需半年便會上演,這缺乏足夠的時間來深思熟慮與精心打磨,必然會對作品質量造成影響。儘管他理解在這個行業中,單靠熱愛難以維持生計,並且存在許多現實考量,但如果從業人員本身水平不俗,卻需仓促完成作品,更不用說打造經典,這種情況有些令人遺憾。
知名音樂人金培達為《忘不了》、《如果·愛》、《十月圍城》、《七月與安生》等電影創作配樂,曾11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不少朋友也是因此熟知他的名字。近年他積極投入音樂劇創作,《天龍八部》、《在遠方》、《媽媽再愛我一次》、《趙氏孤兒》音樂劇中的很多旋律都出自他之手。
金培達表示,出發點是文化,扎根後產業自然會來。他透露,目前已有機構表示對把《如果·愛》做成音樂劇版的興趣,正與他本人、導演陳可辛、以及另一位幕後音樂人高世章聊版權事宜,他也期待這部20年前的作品能以另一種形式煥發生機。
金培達分享自己很喜歡「文化共鳴」這個詞。他指,百老匯的很多作品能成為「世界語言」,正是因為當中展現的人類情感,獲得了不被語言和地域限制的共鳴。他認為當今的創作者也應該放棄趕英超美的執念,去發掘屬於自己的身份和故事,以普世的內核打動人心,而本身是電影、改編成音樂劇也獲得不少好評的《雄獅少年》,便是優秀範例。
阿雲嘎作出補充,分享了他早前在英國看了一場布景很簡單,但情節引人入勝的音樂劇,指出這種內核是一個作品的長期生命力。他認為,目前急缺音樂劇創作團隊,尤其是既會作曲、又了解編劇和敘事的人才,有了堅實的筋骨,才能由演員和宣發來進一步填滿血肉。
雖然提到不少成功轉化的案例,金培達表示,不少創作者尚在感興趣階段就懵懂開始,但優秀的作品一方面需要技術,另一方面也需要透過大量涉獵相關內容來提升審美,而傳達的信息和審美,還需要與觀眾拉近、產生共鳴,這絕非易事。他笑稱,沒有一個導演特意去拍不成功的東西。他提及音樂劇大師、創造出眾多經典的Andrew Lloyd Webber,指出對方近年的作品都備受詬病,足見能持續產出優質作品、走進觀眾的心有多難得。
對於近年來在亞洲風頭正盛的日韓音樂劇,金培達表示,這兩個國家都頗有一段時間做引進劇的積累,演員能很好地掌握音樂劇唱法,加之政策支持、多年來的產業化運作、從業人員的藝術態度,才造就了優質作品和「音樂劇明星」。他指出,內地和香港市場難以直接模仿日韓模式,但近年來香港音樂劇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步。例如,獲得現象級成功、在香港首演後走向內地進行巡演的《大狀王》,無疑是一部不容忽視的優秀作品。
阿雲嘎則指出,中國音樂劇的市場集戲劇、音樂、娛樂元素為一體,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認為中國音樂劇的市場在未來10至20年間不可估量。阿雲嘎另表示,他們曾經借船出海,未來將造船出海,希望通過作品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從而吸引更多人支持和購買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