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節「樂旅中國」系列音樂會:香港中樂團《虞姬夢》明天首演
《虞姬夢》為香港藝術節「樂旅中國」系列音樂會之一,將於明天(3月8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首演。「樂旅中國」系列音樂會至今已是第二十年於香港藝術節舉辦,是香港中樂團標誌性的品牌音樂會節目之一。
香港中樂團闊別38年再度邀請到的國際知名作曲家瞿小松,為香港中樂團創作《虞姬夢》,並攜手知名德裔女高音龔麗妮共同演繹,《虞姬夢》音樂會由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擔綱指揮,將以大型中樂交響音樂會的形式,透過楚漢相爭、百姓厭戰祈和、虞姬和平夢的古曲新編,引領觀眾從虞姬的角度細味中樂。
古往今來,眾多藝術作品之中,項羽的窮途都是英雄的落幕,僅其身邊美人虞姬的存在,為其落幕增添了一抹哀艷的色彩。《虞姬夢》透過虞姬的角度去看待這場悲劇,以三首樂曲構築完整敘事。首先,由古曲新編的《霸王卸甲》打頭陣,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劇氛圍;第二首曲目《苦怨》配有東漢詩人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原詞,唱出女子在戰亂中漂泊和思念家鄉的苦楚。壓軸的《虞姬願》共分五個樂章,演繹金戈震顫的楚漢之爭,聲聲催心的悲切楚歌,最終將悲劇昇華為跨越時空的「平安願——百姓願」。
作曲家瞿小松以其在歌劇、交響樂及室內樂領域的獨特貢獻享譽國際,他的歌劇《俄狄浦斯》被瑞典國家主要媒體稱為「一部偉大的歌劇」,《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弦》在歐洲亦廣受讚譽。此外,他的混合室內樂《Mong Dong》以原始意境引發思考,為雲門舞集《行草》創作的音樂,都成為國際有名的頂尖作品。瞿小松的創作橫跨多個領域,包括電影音樂:如《孩子王》、《推手》的配樂;交響組曲《遠去的恐龍》、《山與土風》;民族音樂有《神曲》、《故園》等作品。
此次為《虞姬夢》編曲,瞿小松表示《虞姬夢》所要傳達的宗旨,以及三首樂曲皆貫穿著一個核心思想——厭惡戰爭,渴望和平。他特別提到《霸王卸甲》一曲,指出前半段以不同樂器描繪戰場廝殺的混亂與殺戮,而後半段的重點落在《眾軍歸里》樂章,透過音樂展現戰爭結束、士兵平安返鄉的喜悅,進一步彰顯《虞姬夢》所蘊含的和平期願。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盛讚瞿小松的作品極具張力。他表示,從翟小松手稿之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是如何通過樂譜向現代世界展現關懷,在表達交響性時潑如水,而在表達深刻思想時,又做到惜墨如金,細緻入微。閻惠昌對這部作品充滿信心,表示瞿小松先生再次創作出一部出色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甚至可說是一部呼喚和平的偉大樂曲。
《虞姬夢》演出亦邀請到國際知名德裔女高音龔麗妮獻唱。這次《虞姬夢》蘊含複雜多變的哲理和意境,龔麗妮將於音樂會上三度獻唱,從傳統的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中,提煉出「兵氣銷為日月光」的普世之願作為結尾,對和諧世界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