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香港電影的未來與文化自信

面對港片下一個「黃金時代」何時到來的提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採訪時笑言不懂占卜,但知道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他提到近期創下票房奇跡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認為一切皆有可能。

從事文藝工作數十載,馬逢國常強調——香港影視工作者不應一味追求「港產片」的「港」,更應以「大中華」的視野和胸懷拍好華語電影。他直言,香港電影的「腿」不夠長,跑不遠,始終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追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馬逢國認為有「時勢造英雄」的因素。在特定歷史背景下,香港成為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聚集一批精英人才、先進技術和優質資源。融通中外的文化風格恰是這一時代成就經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觀照當下,馬逢國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基因和成長養分。與其他文化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前提是堅定文化自信,否則所謂的交流將空洞乏味,甚至陷入盲目和虛無。

近年來,《毒舌律師》、《破·地獄》、《九龍城寨之圍城》等多部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表現不俗。馬逢國認為,電影的魅力在於觸動觀眾、引發共鳴,要想在競爭中「突出重圍」,既需天時地利人和,也需創作者把握機遇。他續指,關鍵還是創新。他認為,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應強強聯手,相互砥礪。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馬逢國認為這一定位包含兩重意義——一重是認可和鼓勵,一重是鞭策和期盼。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他表示,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使命仍是「現在進行時」。

自2003年起,馬逢國已連續擔任多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關注文化、環保、農業、軍事和科技等領域。近兩年,他還將目光投向「和文化」。他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他和友人希望推動「和文化」向外傳播,倡導世界和平。適逢今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馬逢國呼籲香港應更多參與舉辦紀念活動,幫助民眾認識歷史、正視歷史。

(轉載:文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