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霍啓剛、鄺美雲、莫華倫等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發揮香港「國際橋梁」優勢弘揚中華文化
國產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鬧海》捷報頻傳,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成為繞不開的話題,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來說亦是如此。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常務副會長及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啓剛細數了當前內地文藝作品的爆火,展現出他對內地文藝的密切關注。他指,舞劇《只此青綠》紅遍全國,以優美的舞蹈展現了千年文化的魅力;遊戲《黑神話:悟空》成功「破圈」,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播了中國故事和文化,同時推熱了許多旅遊景點;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創下票房奇跡,打破了以美國好萊塢價值觀為主導的講故事方式,成功地以工匠精神、中國故事和中國哲學,感染世界觀眾。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歌劇院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及著名歌唱家莫華倫表示,《哪吒之魔童鬧海》在香港非常受歡迎,非常好地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把中國文化播撒到全世界。
全國人大香港代表團團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會長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馬逢國談到《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認為《哪吒之魔童鬧海》不僅滿足了觀眾長久以來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公眾對本土文化的自信。這部電影的成功證明,高質量的作品能夠贏得市場的青睞。對於香港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對動畫片情有獨鍾,但過去可能忽視了內地動畫的發展。隨著《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熱映,這一現象正在改變,大家對國產動畫片的未來充滿期待。這不僅是對創作者的巨大鼓舞,也為年輕一代提供了寶貴的文化滋養。
電影之外,有一部音畫劇去年在粵港澳大灣區掀起觀演熱潮——2024年,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創排的大型情景音畫劇《千手千眼》在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珠海市金灣藝術中心大劇院等地接連上演,場場爆滿。該劇根據敦煌莫高窟現存壁畫創作,由50名聽障舞者和視障樂手、歌手,通過音樂、舞蹈和多媒體等形式演繹「妙善救父」的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常務副會長及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雲就是促成該劇在大灣區巡演的重要推動者。談及與該劇的緣起,她表示第一次在甘肅敦煌觀看《千手千眼》時深感震撼,於是促成了其在大灣區的巡演。鄺美雲指出,文藝工作者要精耕細作,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創作向真向善向美的作品,用精品滋養人心,傳遞正能量。她表示《千手千眼》團隊都做到了。她又指,優秀文藝作品應該被更多人看到,表示自己會繼續推動該劇在大灣區城市群演出,讓更多人領略這部作品的藝術之美。
在鄺美雲看來,中國優秀文化藝術不僅要在大灣區進行推廣傳播,還要走向世界。在這一過程中,香港可發揮「文化轉譯者」的作用,憑借成熟的語言環境、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基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國際社會易於理解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音樂、影視、舞蹈等多元媒介對外傳播,以「文化共性」面向國際,創新藝術表達、講好中國故事。
霍啓剛另表示,未來香港將以「文化+」的理念,在文化產業發展上作出更多貢獻。他認為,以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支持文化企業在港融資;鼓勵更多文化企業到港設立辦公室,發揮香港「國際橋梁」地位和傳統優勢,實現中國文化「抱團出海」。他認為這些措施可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輔相成,讓香港成為中華文化產業的「金融港」和「出口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