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港人入選第六批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一般每五年開展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總規模達3,998人,其中包括5位港人。文旅部於昨日(17日)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合計共942人,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入選兩位——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及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
文旅部此前在《關於開展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申報工作的通知》中,對於傳承人的認定標準如下:「技藝精湛,熟練掌握其傳承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知識和核心技藝,傳承實踐累計25年以上;在該項目相關領域具有代表性,並在項目申報地區具有較大影響,獲得廣泛認可;在該項目的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德藝雙馨。」其中,明確規定傳承人除了掌握一定的技藝技能之外,還要在當地積極展開傳承實踐,並產生較大影響力,獲得廣泛認可。

客家麒麟文化隨客家人南遷至香港,扎根在坑口,已傳承兩百餘年。西貢坑口至今仍有18個舊式村落,其中不少為客家村。每逢農曆新年、婚嫁、太平清醮等喜慶場合,人們舞動麒麟,表達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作為傳統舞蹈類,2014年麒麟舞(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保護單位為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而劉錦棠現正為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

劉錦棠分享自己如何與舞麒麟結緣,表示海盜早年間猖獗,村裏小朋友到了七八歲就集中起來學功夫,保衛村落,而舞麒麟就是其中一環。劉錦棠於2003年退休回到坑口,發現有些村子都沒人教舞麒麟,於是召集了村裏的師傅,自編舞麒麟課程免費教村民學舞。村民們平時除了訓練麒麟套路動作,還要練功夫。光是紮馬步都要練很久,才能表演麒麟出洞、舔腳、洗臉這些動作。一有機會,劉錦棠還會帶着麒麟隊出去表演。漸漸地,坑口有麒麟隊的村子從三個增長為八九個。
劉錦棠表示,他小時候的師傅告訴他,學習舞麒麟,禮儀比步法更重要。麒麟是懂得「禮」的動物,「禮」是舞麒麟的核心價值。他指出,有不少家長主動送小朋友來學,他們覺得小朋友上舞麒麟課之後變乖了。目前,西貢坑口已經訓練出了一支平均年齡十幾歲的「少兒隊」。劉錦棠希望有一天,中國的舞麒麟可以作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級舞台,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

另一位第六批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耀輝現為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作為民俗類,民間信俗(黃大仙信俗)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保護單位為嗇色園。嗇色園於2021年開設「黃大仙信俗文化館」,以現代科技呈現傳統文化,介紹黃大仙信仰源流、嗇色園歷史變遷及道教文化等。自2022年開始,每年11月舉辦「黃大仙信俗文化節」,向普羅大眾推廣黃大仙信俗。

李耀輝主要研究儒釋道三教,曾擔任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講師。他早年服務警隊三十餘年,退休後於嗇色園以義務性質出任監院,一直致力推動道教文化、整頓園內各項設施及完善行政秩序,以現代化與環保相結合之概念,將道教文化傳播到社會各層面。李耀輝曾表示,香港黃大仙信仰的獨特之處,在宗教與慈善結合的特色,嗇色園百年以來,不論贈醫施藥、慈幼安老、辦學育才、文化傳承,不遺餘力貢獻社會,願「黃大仙信俗」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