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美術館呈獻年度重點展覽「一新亮點」首展——《溢彩穹蒼:小月樓、頌德堂彩色玉石雕刻收藏》
為慶祝創館10周年,一新美術館的年度重點展覽「一新亮點」首展——《溢彩穹蒼:小月樓、頌德堂彩色玉石雕刻收藏》正式開幕。展覽將從即日起持續至2025年7月6日,展示本地藏家小月樓及頌德堂借出的120件宋代至20世紀早中期的珍稀彩色玉石雕刻。
《溢彩穹蒼》展出宋、元、明、清及20世紀早中期不同年代的彩色玉石雕刻,包括:白玉、瑪瑙、琥珀、蜜蠟、紫晶、茶晶、金星玻璃、珊瑚、髮晶、翡翠、青金石、孔雀石、水晶、桃花石、粉石、碧玉和綠松石等,材質珍罕。展品既有把玩於掌中的玉石小件,亦有小型擺設,部分展品更搭配原配木製底座,展現工藝之精湛。
中國彩石雕刻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遠古時代,由漢唐時期開始逐漸萌芽,並在清代發揚光大。在本次展覽中,最古老的玉石雕刻作品是北宋的纏絲瑪瑙花形杯,杯口呈五瓣,整體呈現橙紅色,並帶有暗紅色圓紋。與清代的淡素顏色和簡單石紋相比,這件作品的顏色更加濃艷,石紋也更為多變。此外,另一件展品是可追溯至金朝的綠松石持笙童子,其獨特造型——「木梳背兒」反映了中亞遊牧民族的文化交流印記。
清代乾隆帝對玉石雕刻藝術興趣濃厚,廣攬民間工匠為其製作玉雕。是次展覽展出不少乾隆年代的玉石傑作,例如乾隆御製芙蓉桂花詩文白玉杯。這個玉雕的表面以碾磨地子技法打磨,器腹四面開窗配浮雕雲紋錦地,窗內細雕芙蓉、桂花各一,枝葉茂盛雙連。此外,表面淺刻對應的乾隆御題詩句,玉杯集詩、書、畫於一身,彰顯乾隆時期的藝術品味。
中國古代工藝精品往往通過視覺造型表達吉祥寓意,例如瑪瑙早生貴子墜,由工匠雕成棗子和花生的瑪瑙,寓意「早 (棗)生貴子(花生是種子),體現中國傳統工藝的巧思。
一新美術館同時推出「一新鮮活」計劃以呼應展覽,邀請了本地資深藝術家黃約翰,就館内的展覽,用煥然一新的鮮活創意,創作數幅新作,以繪畫回應古代玉石的璀璨歷史。
黃約翰表示,他的回應畫作並不僅僅是直接繪製玉石,而是更深入地把握其中的元素與玉石的內在聯繫。他以《寶石魚》為例,指出這幅作品描繪了他在釣魚時看到的「Ruby」魚,這些魚隨著海水波動而輕盈舞動,宛如璀璨的寶石般閃耀。《大地》則在他一幅舊作的基礎上,加入了金箔、銀箔、銅箔和樹根,創造出具有立體感的拼貼畫作,遠觀更展現出天地洪荒、宇宙開合的壯麗感。
黃約翰續介紹,《瑰寶之夢:礦物色彩與冰川流動》以拼貼與裂變技法為基礎,結合水墨畫的皴擦肌理,將寶石的絢麗色彩與冰川流動的靈動感融合。黃約翰表示,底部多層次的色彩是將顏色滲入畫紙中慢慢等待乾透而成,是他「忘我」創作狀態下的成果。其後,他再根據顏料渲染的狀態,繪製黑色的紋理,讓作品呈現出峰巒疊嶂的效果。而當中的留白,起初源自畫作上有因過分浸染而破損的部分,他巧妙加工利用了這種不完美,讓它成為天然的「冰川」狀態。另一幅遠看像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作——《神秘之門》中色彩的靈感來自寶石,融入變化無窮的七彩光澤。仔細觀察畫作,會發現畫面中央設計了一個神秘的三角洞口,試圖引發觀者對洞外世界展開想像,增添戲劇性的張力。
一新美術館創辦人、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孫燕華表示,在城中遍布當代、西方藝術作品的藝術三月舉辦古典展覽很需要勇氣,但在此時提供結合傳統中國文化與當代藝術的作品能讓藝術愛好者耳目一新。她介紹稱,一新美術館新館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瓷器,這也是一新的第二個文物展覽。
除了展覽,一新美術館亦將舉辦「一新美術室」、「一新教室」及「一新遊樂室」等活動,透過繪畫示範、講座及工作坊,有望促進社區人士與藝術家的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