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談及未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設計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近日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展覽揭幕。他提出,香港的文創設計可以「發掘香港獨特的文化特色」,並利用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等,進行「傳統文化的再發掘」。他表示,香港故宮是傳播中國文化的窗口,並且已與香港各大文化機構在文創設計、展覽策劃等進行多方面的合作,旨在通過這些合作進一步將傳統文化與世界各地的文化進行交流互鑒。

關於香港在文化交流中擔任的橋樑角色,王躍工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具備獨特的國際視野,是國際文化交流的天然橋樑。他對中華文化從香港走向國際充滿信心,認為通過香港故宮這個載體展出的文物,可以把故宮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跟內地的、香港的,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進行互相交流互鑒。他指,香港的傳統優勢很大,並且會憑藉在金融、商業貿易,以及創意、時尚等領域的優勢,發揮得越來越好。

王躍工指出,在中華文化中有許多內容是吸收其他文化產生的,並融入到中國自己的文化裏面,是包容性的一個體現。他以是次「流動的盛宴」展覽舉例,指出「民以食為天」飲食這個主可能本身就是帶有全人類共性的,認為很容易引起來自全世界觀眾的共鳴。

故宮文創作為著名的文化IP,兼具香港本土文化與故宮傳統文化的特色,得到許多遊客點讚。王躍工分享,當時在設計中加入許多香港元素,譬如香港警察、武俠、漫畫等,也曾邀請香港本地設計師設計與非遺、故宮文物相關的文創作品。

當被問及對香港故宮文創的建議時,王躍工提出了四個字:「守正創新」。他提到在2023年故宮博物院設立的「故宮文創香港空間」,並建議香港故宮及本地文創創作者應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創造具備香港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和支持者。

他提到,故宮文創香港空間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已經接待數百萬觀眾,以青年觀眾居多,效果很好。他希望將這些經驗引申到香港故宮的文創,認為香港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創新的根本是要把本土的文化,尤其是價值充分挖掘出來。他建議可以基於香港自身的文化與當前的國際背景,從更多新的角度進行新的思考。如利用香港國際化、時尚化的傳統優勢,產生新的東西。又或用科技,比如人工智能等前沿的東西用於傳統文化的再發掘。

王躍工提及未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設計,透露將來會聚焦非遺元素,以及綠色環保的理念等進行創作,還會與香港的更多機構合作,將香港與傳統的文化進行結合。

被問及未來是否會將一些宋代的文物帶來香港故宮,並與香港當地的宋代古蹟如宋皇臺等進行串聯展覽時,王躍工表示,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思路。他先指出宋代的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河裏非常璀璨的階段,尤其是它文人化的傾向,表示故宮保存許多南北宋時期的文物,包括器物、書法、畫作等,與宋代歷史有密切的關聯。但是,他亦指出這些文物由於時代的原因,其稀有性,價值很高,但文物本身來說卻相對比較脆弱,因此目前展出珍貴宋代文物具有一定的難度, 不過仍然可以考慮未來設計一個宋代的主題展覽。王躍工稱,宋皇臺等香港古蹟,具有跟南宋非常有趣的直接聯繫。他表示,如果條件成熟,在文物的保護上能做到位,或者說更多地運用當代的表達手段,如數字化等,來把宋代的文化和香港當地的古蹟背後的故事結合起來,也許是一個會讓香港本地的同胞非常感興趣的嘗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