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40周年文藝晚會圓滿舉行 舞樂交織文化盛宴
為慶祝成立四十周年,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昨日(10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辦《中華文化·情繫香江》文藝晚會,獲各界知名人士、文化藝術界專家及廣大市民踴躍參與。晚會邀得多個藝術家和團體,帶來古琴、琵琶、崑曲、粵曲、馬頭琴、漢唐樂舞、敦煌飛天舞等多種非遺藝術,演繹西周至抗日戰爭時期的舞台作品,呈獻匯聚中華三千年文明精髓的視聽盛宴。
源遠流長的古琴奏響晚會序幕「悠遠的聲音」。古琴擁有超過三千年歷史,被譽爲「君子之器」,承載着中國文人的修養與哲思。香港古琴家謝俊仁聯同多爲樂手,於會上演奏《碣石調.幽蘭》等多首古琴曲目。《碣石調.幽蘭》是現存最早的琴譜,以幽蘭象徵隱士情懷,借古琴的深邃樂音,道出君子風骨。
緊接着的是香港文化舞劇團的兩齣舞蹈《秦風漢韻》和《東方的微笑》,分別以秦漢時期和唐代敦煌文化作爲靈感,透過靈動舞姿帶觀衆穿越時空,回看三代繁華盛世。德望學校中樂團並帶來《琵琶行》,以悠悠樂聲配合動人朗誦,表達唐代詩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慨。
宋代作品則有明愛馬鞍山中學舞蹈組、合藝舞蹈工作室的《青綠》,舞蹈啓發自《千里江山圖》,身穿青綠服飾的舞者於台上聚散有致,呈重巒疊嶂、煙嵐雲岫之態,展現大宋江山的瑰麗。及後由蒙古族非遺傳承人席秀全(杭蓋)携馬頭琴,演奏名曲《故鄉》,呈現元代游牧民族的豪邁情懷。
來到明代,晚會為觀眾獻上崑曲《牡丹亭》「遊園」(選段)、舞蹈《英歌舞》及粵曲《怒劈華山》。《牡丹亭》由浙江京崑藝術中心崑劇團的方莛玉和施洋演出,以精湛技藝演繹這部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崑曲經典。赤產英歌隊帶來的《英歌舞》「南舞北相」,呼應明朝的文化融合。藝團梓銣藝敍天的《怒劈華山》,則展現了嶺南戲曲的剛柔並濟。
童聲合唱與舞劇《孔子與學生》由梁國城特別演出,飾演「萬世師表」孔子,聯同演員文川和蘇子珊,以及漢華中學(小學部)合唱團表演。舞劇展現孔子的高尚情操和内心掙扎,體現儒家與「禮」文化的魅力,與觀眾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晚會以澎拜的《黃河大合唱》作結。作品誕生於1986年延安,是抗戰時期的戰歌,經久不衰。美聲合唱團與中華·育華合唱團的傾情演唱鼓舞人心,為晚會畫上圓滿句號。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成立於1985年,為香港註冊慈善團體。本著提倡、介紹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宗旨及促進各地文化交流的精神,分別在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學術研究、民族文化、民間藝術、歷史考察等眾多範疇上,舉辦過逾千項形式多樣的活動,務求通過舉辦多元化的活動,在文化推廣方面達到學術與普及並重的目標。
是次晚會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文聯)參與組織策劃,香港文聯顧問陳永華擔任策劃,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余昭科擔任策劃、監製及統籌,中國舞蹈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會員梁國城擔任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