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彩筆繪人間 沈平畫布上的新疆魂與香港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萬物彷彿被蒙上一層灰紗。為了找回晴空,筆者來到了藝術香港展廳,當天正舉行畫家沈平的近作展「從天山到香江」。畫家兩年前因病右手無法執筆,改用左手作畫,並從水彩改為更濃艷的丙烯顏料,不過畫的依舊是他心繫的香港和新疆。即使經歷人生的陰霾時刻,畫框內風光依舊明媚,滿溢對生活的熱情、鄉土的熱愛,讓人頓忘窗外烏雲。

沈平為原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任香港文聯顧問、香港美協顧問。他1947年生於北京,1960年代赴新疆擔任生產建設兵團美術員,1980年來港定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香港大學美術館等多間機構收藏,並多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水彩百年作品展、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

為新疆奉上青春,在香港度過大半生,這兩個地方在沈平的心裏、畫裏都佔據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作展中,西域無垠的草原、高樓林立的海港都會,均在他筆下煥發生機,除了是鮮明活潑的用色,更是畫中生活的溫度。在新疆從事宣傳工作的日子裏,村民和工人、駱駝和牛馬、荒漠和綠洲,都成為他寫生的素材。來到香港,他同樣沉醉於此地的風土人情。他曾説,自己喜歡畫街,是因為貼地氣,畫的就是生活。他常從北角的住家出發,探索鄰里社區,再於畫紙重現銅鑼灣的海傍、灣仔的老街、上環的大排檔。沈平擅於捕捉百姓日常過活不經意的瞬間,畫面樸實不做作,給觀者一個窗口,去看那毡房旁佇立的馬、霓虹招牌下穿梭的「叮叮」、午後在果攤交談的檔主與主婦。

面對病痛的考驗,沈平熱枕未減,兩年間創作了百多幅作品,是次展覽展出逾80幅。相較水彩,丙烯顏料更易控制,因此沈平學習用左手繪畫的近作,多以丙烯顏料作媒介。顏料和慣用手的改變,造就了沈平畫風的演化,從細膩柔和的筆觸轉向更簡潔純粹的點塗。畫布上的線條不像昔日連貫、精細,但一點也不馬虎,或者該説是不能馬虎——少了細節的處理,因此落筆更要精準,才能表達清楚。用簡單的幾筆,讓觀者一目了然畫面內容,是寫實畫家的一大課題。這沒有難到沈平,更讓人敬佩的是,他竟用左手做到了!

愛爾蘭作家王爾德曾言,每一幅傾注情感創作的畫作,複刻的並非描繪的對象,實為藝術家的自我寫照。沈平畫中燦爛的天山和香江,不僅反映了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體現的更是他克服萬難的精神、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沁人心脾。展覽「從天山到香江」只有短短數天,現已結束,不過明年1月1日至6日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將舉行「一路走來——沈平作品回顧展」,除了近作,還會追溯畫家一路以來的藝術成長之路,展現其創作的演變和革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留意。

(香港文聯報道,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