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春之潤餅
何冀平
舊時人家,講究不時不食,過了農曆二月初二,就是立春,必吃薄餅即春餅,名為「咬春」。這個應景美味台灣四時皆有,叫做潤餅,在台灣金門要在冬至吃潤餅。每次去台灣一定會買來吃,就在街邊或者夜市,配菜主要是圓白菜,葷素搭配得當,很好吃。
近日在杭州,住的酒店旁有一美食廣場,名曰「眷村美食街」,很有興趣進去一看,不盡然,但還是有兩檔是和台灣有關係的,一檔是豆漿、一檔是潤餅,招牌寫的是捲餅。櫥櫃裏,擺着用來捲餅的菜碼,醬肉黑黑的不太似肉,炒土豆絲、黃瓜絲、豆腐絲、青菜等,我要了素的不加肉,老闆娘取出兩張薄餅,放上大把各種菜,直到幾乎捲不下,比我的胳膊還粗,紮緊,再加熱。不能說不好吃,但太簡單了。
吃春餅,花費可大可小,菜式可多可少。最簡易的菜也要有十道以上,這比起大戶人家王府吃春餅那種細緻考究、佐料齊全、每一樣無不精心製作還差得遠。餅可以自家烙,也可以外買,當年北京西城有家「寶元齋」,有烙好的薄餅外賣,比家裏烙的講究。章丘羊角葱,山東章丘以大葱聞名,產地在女郎山腳下,高大甜脆,每年有「葱王」評選,有的葱高達2米以上,比人高,山東人吃葱像吃黃瓜,春季小葱又名小火葱、羊角葱,別有風味,甜麵醬,要選老字號,當年北京是六必居,這些配料為的是增色添甘。配菜:綠豆芽,去頭去尾,用香油、花椒、香醋一烹即起,吃個脆生生;炒合菜︰菠菜、粉絲、黃花、木耳合炒,韭黃肉絲是必有的,雞蛋要單炒單放,取各得其味。然後到主角:半肥半瘦的清醬肉,熏肘子絲、醬肚絲、熏雞絲、醬肚仁,還要有爐肉。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爐肉是什麼,我在《天下第一樓》中寫1917年的北京烤鴨店時,寫到店裏明火烤鴨的同時也烤爐肉,爐肉肉皮要烤得焦黃,肉只是半生熟,切成厚片,是用來熬白菜、酸菜最好的搭配,當時的北京家家戶戶必吃,當然是富裕人家。
劇本要發表的時候,編輯們不知道什麼是爐肉,他們不肯不清不楚地上文字,而我又在香港,他們就專門到前門大街找爐肉,可惜這一味已經失傳,到處找不到,問也沒人知道,他們相信我不會錯,就上版了。去年在北京中國作家協會,發表劇本的編輯還在笑說以往。
(轉載: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