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流芳」施子清書法展科大開幕 九秩墨痕流淌世紀芳華

一手好字能撥動心弦,流淌妙韻,亦似幽香縈繞不絕,令人留戀徘徊。「墨韻流芳」四字精煉蘊藉,可一窺書法家施子清先生作品之精髓,耐人尋味。濡毫八十載,施子清現存的作品超過8000件,各自芬芳。近日於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行的「墨韻流芳」施子清九秩壽慶書法展,精選施氏不同時期的作品,包括詩詞名句及書法家自抒胸臆之作,健筆縱橫,墨香飄揚,恰隨琅琅書聲,餘韻悠長。

展覽由即日起至7月31日假大學李兆基圖書館展出,現正展出香港大紫荊勳賢、香港文聯顧問、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共38件書法作品,並將於一個月後輪換作品。施氏八十年筆墨耕耘,淬煉出獨樹一幟的書風,紙上墨線跌宕起伏,節奏疾徐有度,篆隸如樸拙中見靈動,楷書端嚴處透軒昂,行草矯健時帶翩躚,將碑學的骨力與帖學的靈秀共冶一爐。

施子清自幼習字、喜字,清水和地磚都能成為他的筆墨紙硯,既是因受母親熏陶,也是無奈時勢所迫——身處戰爭年代,父親在菲律賓謀生無法寄錢回家,母親獨力養家糊口,但不忘孩子的教育,要求施子清每天寫字練習。「母親對我的啟發很大,一開始練字只是一碗水、一支筆,後來漸成興趣,一天不寫不舒服。」由此,還是孩子的施子清練得一筆好字,9歲便賣起了對聯,不但幫補家計,亦為日後打好了扎實的書法根基。

有人寫字,是為流芳千古。施子清卻認為,書法之道在於內心澄明,最忌自傲、追名逐利。所謂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談及八十多年來總結出的書寫心得,他引用了林散之的一首詩:

書法由來智慧根,應從深處悟心願。

天機潑出一池水,點滴皆成屋漏痕。

「書法講求悟性。」施子清解釋道。一方面依靠自己,境由心造,勤學則進;另一方面需要良師,循循善誘,啓發天才。成就施氏今日的,除了日積月累的磨練,也是因為他幸得良師。回望自己近一世紀的人生,腦海裏的一些記憶已變得渾濁,但一位恩師的名字卻清晰如晝。康俊德是施氏的小學老師,善書法,亦欣賞善寫字的施子清。他笑言:「每次學校要寫標語,康老師都找我寫,其他同學都打趣康老師針對我,給我佈置額外的作業,但那時的我毫不在意。」這位啓蒙老師雖不是書法大家,卻讓施氏體會到筆墨間的樂趣,從此走上了書法之路。

母親與良師的教化,深深影響了施子清。一直以來,施氏以教育為己任,不遺餘力向大眾弘揚書法藝術,並推動書法進學校,不僅舉辦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更為本地學生編撰《書法學習課程》,至今已送出五千多冊。施氏亦經常於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多間學府舉辦展覽,是次已是他第二次在科大辦展。展牆內墨香氤氳,廊廡間花籃馨香裊裊,恰似施氏數十載潤物無聲之映照。

(香港文聯報道,轉載請註明出處)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7月31日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圖書館

門票:免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