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團聯袂 文學入舞 —— 《古風·今咏》編織香港舞蹈新篇章

第二屆「中華文化節」已盛大開幕,6月至9月,超過280場節目輪番上演。焦點之一「《古風·今咏》經典文學x當代舞蹈」匯聚香港舞蹈團、城市當代舞蹈團等本地頂尖專業舞團,以及香港舞蹈聯會、香港舞蹈總會、星榆舞蹈團、未景之業舞蹈劇場等優秀民間藝團,以當代舞姿帶領觀眾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富内涵。是次大規模合作更為本地舞蹈家打造深度交流平台,薈萃群英,精益求精。筆者專訪香港舞蹈聯會主席陳少鈺、香港舞蹈總會主席梁其芬,以及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鄭禧怡,由參演團體的角度,探討是次演出對香港舞蹈藝術發展的意義。

「《古風·今咏》經典文學x當代舞蹈」(《古風·今咏》)由香港文聯主辦、中國舞蹈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舞協)協辦。今年香港舞蹈團、香港舞蹈聯會、香港舞蹈總會、星榆舞蹈團均為第二年獲邀參與舞協「中華文化節」的製作,將連同城市當代舞蹈團、未景之業舞蹈劇場,在李艾琳、李涵、陳磊、曾稑宸、王麒暢、楊雲濤、桑吉加等本地多位著名編導的帶領下,讓《紅樓夢》《梁祝》《桃花源記》等文學著作活現舞台。

香港舞蹈聯會主席陳少鈺、香港舞蹈總會主席梁其芬、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鄭禧怡

群策群力 打造精品

「作品均由香港舞蹈界經驗豐富、成就斐然的編舞家創作,並由頂尖舞團演繹。」梁其芬介紹道。人才濟濟,數月緊密合作,創意火花四濺。陳少鈺指,此類跨團體交流極大拓寬了本地舞蹈創作的視野。「導演各具獨特視野與風格,透過交流互相啟發,迸發新靈感;演員也在彩排和演出中切磋學習,顯著提升了本地舞蹈的專業水準、凝聚力與文化影響力。」鄭禧怡同樣强調:「作為本地九大藝團之一,舞團期待與香港文聯及業界伙伴深化合作,共同推動本地的舞蹈生態發展。」

去年中華文化節《舞韻華章》參演作品《龍謠》

跨越語文 締造文化共鳴

《古風·今咏》不僅搭建了合作平台,更拉近了觀眾與經典的距離。梁其芬認為,舞蹈與文學自古交融共生,成就了中華文化「詩樂舞一體」的傳統。「編舞家將經典化為舞台上的流動詩篇,觀眾如同觀看一齣齣影畫戲、翻閱一篇篇立體的文學經典,無形中深化了對文化的認識。」寶玉、梁祝、花木蘭躍出書卷,不再是白紙黑字。陳少鈺補充道,這種視覺與聽覺的交織,讓當代觀眾更易理解、吸收文化內涵,「引發共鳴,拉近古今距離,增強文化的認同感。」她更點出舞蹈的獨特優勢:「肢體語言超越了文字障礙,讓情感直抵人心。將經典文學轉化為動態視覺藝術,正是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的有力橋梁。」

《舞韻華章》參演作品《緣起敦煌》

提煉内涵 舞繪哲思

舞蹈不僅能塑造文學形象,更能抽象地傳達中華人文精神。鄭禧怡舉例,香港舞蹈團去年作品《靜聽松風》,靈感源自元代倪瓚《六君子圖》,以武術融合舞姿,比擬六棵勁松,象徵君子「和而不同」的品格。今年,香港舞蹈聯會帶來《蝶夢·桃花源》,巧妙融合「莊周夢蝶」和「桃花源記」。莊周的哲思化為蝶影,引領觀者神遊陶淵明筆下的理想淨土。「作品以現實為基底,探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思考夢境與現實、身份與存在。」陳少鈺透露。而香港舞蹈總會則以意境悠遠的《秦風·蒹葭》為靈感,用柔美舞姿勾勒詩中空靈景致,傳遞詩人的寂寥心境。

《舞韻華章》參演作品《靜聽松風》

融合創新 展望未來

「舞協近年策劃的項目規模宏大,促進了本地舞蹈藝術的大融合,為編導和舞團提供了極佳的合作契機。相信這種模式將成為未來香港大型舞蹈制作的標桿。」香港舞蹈總會梁其芬主席表示。她提到的創新不止於劇場內——去年由香港文聯策劃主辦、中國舞蹈家協會合辦、中國舞蹈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承辦的中國舞蹈家協會2024年環境舞蹈展演 – 香港分場「舞薈香江:香港環境舞蹈日」,亦獲香港舞蹈團、香港舞蹈聯會,以及香港舞蹈總會在内共9個舞團參與,突破傳統框架,在香港文化中心戶外、尖沙咀海濱、天星小輪等公共空間上演,讓觀眾與藝術家親密無間地交流,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沈浸其中。但籌備如此大型且充滿變數的演出實屬不易。陳少鈺特別提到舞協的關鍵統籌作用:「策劃、創作、執行等工作均分配得宜,各司其職,最終成就創新之舉。」鄭禧怡則高度評價這類平台:「既守護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為跨界演出提供了對話的空間,詮釋了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獨特價值。 」在香港藝術家攜手搭建的舞台上,在傳統内涵與現代舞步的交錯間,中華文化正以充滿活力的新姿,向世界展開動人新篇。

「舞薈香江:香港環境舞蹈日」活動現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