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年輕紙紮師傅許嘉雄親臨第31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香港館演講及示範紮作

近日,紮作技藝人、雄獅樓美術札作創辦人許嘉雄親臨第31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香港館主講兩場講座,分享了他紮作路上的經歷。

紮作技藝歷史悠久,既在宗教儀式中用作祭品,也可用於民間節慶或裝飾。每逢佳節,香港不少地方都會出現製作精美的獅頭、花牌、燈籠為節日添上色彩的工藝品。至2014年,這項古老工藝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愈來愈被大眾認識和重視。

傳統紮作工藝需經過「紮」、「撲」、「寫」、「裝」四個重要工序,紮作製品以竹篾、紗紙、色紙、絹布等簡單材料為基礎,紮作師傅運用其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在演示環節中,許嘉雄向觀眾示範了如何製作紮作品,俐落地劈竹篾、糊紗紙,及後親自書寫港味十足「醒獅」二字。公眾於香港館現場可欣賞到許嘉雄製作的兩個獅頭藝術品——既保留傳統獅頭的細緻工藝和繽紛色彩,卻又富有大膽塗鴉的風格,可見其於傳統工藝之中不斷嘗試賦予新意的決心。

在香港,從事紮作事業者多屬老前輩,「雄師樓美術札作」創辦人許嘉雄,算是「年輕」的一位。成長於武館家庭的他從小接觸舞龍、舞獅、打功夫,在十一歲時已製作出其人生第一個獅頭。如今,他已入行三十載,練就一雙巧手,積累了多年經驗,卻仍是孜孜不倦地在紮作工藝上推陳出新。許嘉雄亦不忘承傳,經常走進社區和校園,介紹紮作與演示步驟,冀能吸引年輕人入行,把紮作技藝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獲得更多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