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傳藝·尋古知新》港大原副校長李焯芬開講  一探國學泰斗饒宗頤的成功之道

國學大師饒宗頤一生非凡,學貫上古史、甲骨學、史學、宗教學、楚辭等十多個領域,更開創「敦煌學」與「潮學」,成就卓越。昨晚(25日),《大師傳藝·尋古知新》系列講座第四講開講,港大原副校長、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以「走近大師——饒宗頤教授的學養行誼」為題,生動勾勒這位國學泰斗的傳奇一生與治學之道。

《大師傳藝·尋古知新》系列講座為 「中華文化節2025」節目之一。出席是次講座的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陳詠雯女士,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鄺美雲女士,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余昭科先生,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代表容藝文女士,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饒宗頤學術館之友副會長余國樑博士等。

李焯芬教授指出,作為一位國寶級的學者,饒宗頤不僅「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他生於潮汕儒商之家,卻志在學問,少時便浸淫家中十萬卷藏書樓。未及弱冠,便參與地方志編寫;16歲接棒完成父親巨著《潮州藝文志》,17歲加入廣東省志編修。「他不滿足於引證文獻,更著重獨立研究與實地考察,其開創性精神至今仍值得香港修志者學習。」

1940年代末抵港後,饒公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等學府。「當時教授只需授課,無需研究發文。但饒公醉心學問,尤其深耕敦煌學與古文字學。」求知若渴的他足跡遍布全球:任教期間,他利用所有假期遠赴京都大學鉆研甲骨文,常通宵達旦;更聽聞日本學者擁有大英圖書館所藏敦煌文獻微縮膠片後,多方奔走,終獲這批珍貴資料。基於此,他對《老子想爾注》的研究在1954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會議上震動學界,奠定其敦煌學地位。隨後,他受邀赴巴黎研究六千余卷敦煌文獻,出版《敦煌曲》《敦煌白畫》等里程碑著作,填補藝術史空白,將敦煌研究推向巔峰。

李教授還分享了饒公諸多軼事,並總結其成功特質:「勤奮、專注、求真、創新與獨立思考——不僅學子,吾輩皆當效法。」斯人已逝,典範長存。重溫饒公的學養行誼,正是對「尋古」以「知新」的最佳注腳——饒公所閃耀的智慧光芒與學術精神,將繼續照亮我們傳承中華文脈、探索未知領域的漫漫前路。

接下來的《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邀請到羅家英、閻惠昌、李暉、蔡履平、陳美齡及容浩然等名家,圍繞太極、粵劇、音樂、書法、陶瓷、傳統文化及藝術教育等豐富主題,與觀眾展開深度對話。

相關文章